close

                     臺灣百年古廟--宜蘭縣市 、基隆市


@昭應宮    宜蘭市中山路100號    創建於清嘉慶 15 年  [1810 ]  距今198年 主供奉 天上聖母

昭應宮是宜蘭縣唯一列為國家三級古蹟者,一直是宜蘭民眾的信仰及聚會的中心。
建築表現藝術之美,國家三級古蹟,除奉媽祖外,另奉楊廷理和三尊清代朝臣等,
同列為開蘭功臣。

初建時其方位依傳統坐西朝東面向大海,取媽祖佑討海者之意,
到了清道光14(1834)年,
整座廟卻搬到對面,改為坐東朝西並加以擴建,成了全台罕見面山的媽祖廟。

此宮在格局上為面窄廟身狹長型,廟中因年代久遠整修,唯三川殿、
正殿尚保有道光時期的建築風格,又以石雕、木雕最有特色,
正殿媽祖神像上寫著「澤覃海宇」的匾額為道光年間古物,也是廟中最老的古匾。


@五穀廟   宜蘭市神農路70號    創建於清咸豐 6 年  [1856]  距今152年 主供奉神農大帝

原名先農社稷壇,是清朝官方春秋二祭的祭壇,此廟內的東西主要與農事有關,
而廟廳也是傳統式的一正廳兩旁有側門,廟內主要供奉神農大帝(又稱五穀王),
其神像特徵為手持稻穗,頭上長角;另外廟裡亦供奉著許多噶瑪蘭廳,通判的長生祿位,
所謂長生祿位即是此人還在世時,因其對地方有貢獻,故民眾以長生祿位供奉之,
意即藉此保佑此人平安長壽,廟裡有座咸豐八年的石碑,
碑上記載的即是歌頌神農大帝及重建廟宇的經過。

西元1812年先農壇建於南門外,供奉神農大帝,其後傾毀。
重建後的五穀廟格局完整,東西廂房至今保有古樸風貌。


@西關廟   宜蘭市舊城西路29號    創建於清咸豐 2 年  [1852]  距今156年 主供奉  關帝聖君

座落位置原向河方向,民國六、七十年改向背向河。原神像是從宜蘭河裡撿獲後供奉。
 

@文武廟   宜蘭市文昌路66號   創建於清嘉慶 15 年 [1810]  距今198年 主供奉  關帝聖君

「文昌廟」為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時,通判高大鏞所倡建。
廟內分為文殿及武殿,文殿主祀文昌帝君,武殿主祀關聖帝君,因此本廟又稱「文武廟」。


@慈德寺   宜蘭縣羅東鎮中山路128號   創建於清嘉慶元年 [1796]  距今212年 主供奉 城隍爺

稱番仔廟或羅東城隍廟,該廟名聞遠近,前身是大眾廟。
羅東公學校創立(1898)之初,曾借該廟上課八年,後才遷回本校上課,
之後其廟左右茅草教室,才改建為羅東農會及開羅派出所。

據噶瑪蘭廳志記載:羅東大眾廟與頭城、宜蘭、蘇澳的大眾廟同為開拓初期最早的大眾廟,
至日昭和九年(1934)由羅東街長陳純精主持,重建為城隍廟,後因日本人不准建道教宮廟,
改以供奉觀音佛祖名義申請,以佛教「慈德寺」之名興建。

羅東鎮民大都知道「城隍廟」,少知「慈德寺」。
該寺在左龕奉祀開拓羅東功勞者,阿里史酋長潘賢文和茅格神位,故稱為「番仔廟」。


@壯圍吳沙殿  宜蘭市東港路福德巷29號  創建於清咸豐年間  距今150年  主供奉吳沙

吳沙為開墾蘭陽平原第一人。
 

@東獄廟   宜蘭市渭水路75號    創建於清光緒 4 年 [1878]  距今130年  主供奉 城隍爺

農曆三月廿八日是東嶽大帝的生日,相傳人往生後 第一關就是要向東嶽大帝報到,
待驗明正身後再發送十殿閻王受審,因此民間對東嶽大帝奉祀也特別隆重,
日治時代,宜蘭地區每年二大迎神盛會即是農曆二月初八的迎城隍爺,
及農曆三月廿八日迎東嶽大帝,直至政府遷台後,提出改善民俗方案,
此二活動始合併舉行,每逢雙數年在城隍廟舉行,而單數年則在東嶽廟舉行。  


@開成寺   宜蘭縣頭城鎮新建里10鄰117號  創建於清嘉慶初年 距今210年 主供奉 觀世音菩薩

俗稱佛祖廟,在新建里,奉祀觀音菩薩,建於開拓之初,廟址原在福德溪鐵路橋下附近,
同治三年( 1864 ),廟址為大水沖毀,遂遷至現址,廟貌古雅,
廟內有同治五年( 1866 )「慈雲廣被」匾,同治十一年( 1872 )「法雨培蘭」匾,
明治三十五年( 1902 )「圓光普護」匾。改建前左殿供奉吳沙等人祿位,
對聯:「三六社內蕃族輸誠堪欽智略;二百年前蘭疆墾闢永沐恩波」。

開成寺因年久貌頹,遂於民國七十七年組織改建委員會重建,期間增購二百六十餘坪土地,
新廟建坪達六百六十坪,於八十三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舉行晉殿安坐大典。
如今二樓奉祀城隍,三樓奉祀佛祖,左右間則為吳沙及楊廷理祿位。頂樓奉祀觀音菩薩。


@北門土地公廟  宜蘭縣頭城鎮城東里和平街154號  創建於清同治2年 [1863]  距今145年 主供奉 福德正神


@協天廟  礁溪鄉大忠路10號  創建於清嘉慶 9 年 [1804] 距今204年  主供奉  關帝聖君

礁溪協天廟為北台灣最大與極具重要的關帝廟,廟宇建築雄偉莊嚴,香火十分鼎盛。
清同治六年時,鎮台提督劉明燈帶兵駐紮在協天廟後,因部屬誤砍青楓當柴燒,
觸怒了神靈,故全體染病。後來劉明燈到廟內祈求時,為彰顯官威還故意朝門檻踢,
卻被絆倒而跪下,一抬頭猛然見到怒目相向的關聖帝君,嚇得跪拜求赦,
回廷後表請皇帝頒「束力建協天廟」牌匾。  


@補天宮  宜蘭縣壯圍鄉大福村43號  創建於清道光8年  [1828]  距今180年  主供奉 女媧娘娘

全台奉祀女媧娘娘的廟宇,除了台中縣龍井鄉的朝奉宮之外,就屬壯圍鄉的補天宮了。
因此補天宮的地位相當特別,並且非常稀有珍貴。

傳說在 清道光8年(西元1828年)五月間,大福村的數名村童嬉戲遊玩於海濱,
忽然看見閃閃的金光在波浪間忽隱忽現。這金光原來屬於一尊漂流的神像,
底下並刻有浙江女媧娘娘六字。村民們聚集討論之後,決定將其供奉於現在的14鄰126號附近的草寮內。

到了清咸豐元年 (西元1851年),娘娘威靈顯赫使的廟內香火鼎盛。
村民乃在現8鄰45號之地興建一座木造廟宇供奉。後又陸陸續續經過數次改建才得以擁有今日的規模。
 


                        臺灣百年古廟--基隆市
 

@慶安宮  基隆市忠二路1號  創建於清乾隆45年 [1780] 距今228年 主供奉  天上聖母

又稱「雞籠媽祖宮」,清代乾隆四十五年間,基隆街市未闢時,
漳州移民於牛稠港及哨船頭兩處濱海區,築屋而居,漸成部落,
沿海漁民為求航海及漁撈順利,於是在牛稠港虎仔山畔創建一小廟,奉祀天上聖母,
供信徒燒香膜拜,祈求平安。(距今二百二十八年)

後漳州移民日增,居民紛紛移向崁仔頂一帶高地結廬成市,商業漸趨繁盛。
清代嘉慶二十年(西元一八一五年)街紳發起籌資遷建「媽祖廟」,
並由內湖信士何士蘭捐獻部份土地,新廟宇完成後,將媽祖宮移於現址,
並正式命名為「慶安宮」。(距今一百九十三年)
 

@安德宮  基隆市暖暖街63號  創建於清嘉慶6年  [1801]  距今207年 主供奉  天上聖母

主祀媽祖,陪祀保儀大夫與清水祖師    
福建泉州安溪移民來到暖暖時就建的媽祖廟
清咸豐、光緒年間和光復後均曾整修過    目前是暖暖最古老的廟宇
 

@城隍廟  基隆市忠一路7號  創建於清光緒13年  [1887]  距今121年  主供奉 城隍爺

清光緒13年由當時仕紳發起捐建,本廟所主祀的為清代基隆海防廳長包容因他為官清廉,
所以死後被封為基隆的城隍爺。

城隍廟》坐落於基隆港邊,清光緒13年〈1887〉由當時仕紳發起捐建,
傳說本廟所主祀的為清代基隆海防廳長包容。傳說是清領時期基隆廳的通判包容,
因生前為官清正,死後被封為神,成為基隆的城隍爺,謂之護國城隍。

城隍廟建於1887年,正殿居中的黑面神像是主神,其餘多尊是分身,供廟會活動時用。
城隍廟內的樑上掛有一大算盤,表示算盡人間的真假善惡,惡人無可僥倖。

正殿兩側奉祀文判、武判、六司、七爺謝必安、八爺范無求,
而後殿則祀有城隍夫人和城隍太子。農曆8月16日城隍出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