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年古廟 屏東縣、台東縣、澎湖縣

 

這篇是台灣百年古廟系列的最後篇,因為金門、馬祖是福建省連江縣,
一晃眼好幾年過去了,當時沒寫這篇是沒幾間廟可寫,而且寫這東西蠻累的,
可別以為就只是維基的資料複製貼上,資料要詳細必須再找其他資料,
而且寫維基的人常被主觀左右,廟的沿革也常有美化現象。

遊魂的基本參考資料是戶外生活雜誌社,在民國69年出版的台灣古蹟全集,
這四本精裝版、初版的台灣古蹟全集,可是從民國69年買了後放到現在,
不知道為什麼遊魂對老的事物總是很有興趣…為什麼沒有花蓮縣?
因為百年前花東是番地,沒有漢人前往開墾自然就沒建廟,台東縣也是集中在台東市。


屏東縣

1、慈鳳宮  屏東市崇禮里中山路39號  草創於乾隆二年(1737年)主祀媽祖

廟的沿革上說乾隆二年即動工興建,屏東舊名「阿猴」,廟又名「阿猴媽祖廟」,
此廟的媽祖也稱為「阿猴媽祖」,乾隆十一年(1746年)信眾漸增,
鄉紳鄭麟鼎發起諸捐輸,擴建木造宮宇於現址,原稱「舊媽祖宮」,
道光五年(1825年)改名「慈鳳宮」,民國49年前殿重修,民國72年大火燒毀前、後殿,
許多歷史文物都付之一炬,民國91年重建完成。

遊魂手上的資料…慈鳳宮是屏東最大的廟、俗稱屏東媽祖廟,
依據清光緒20年的鳳山採訪冊記載,是乾隆41年才正式建造成廟宇、舊媽祖宮,
慈鳳宮的維基在年份上都是用西元,顯然寫這維基的人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
你覺得慈鳳宮的維基、慈鳳宮會不知道嗎?這也要去中國化?
那怎麼不把慈鳳宮的媽祖寫是美國人或日本人?


2、屏東武廟  屏東市永福路36號 創建於乾隆45年(西元1780年)主祀關聖帝君

又稱文衡聖帝廟、屏東關帝廟、屏東武聖廟,一般稱武廟或者帝君廟,
清、福建省、臺灣府、南路下淡水營、都司加御前侍衛、馬龍圖倡建武聖廟,
在乾隆45年募得白銀124錠,建廟奉祀關聖帝君。

清道光20年(1840年)及日本昭和四年(1929年)重修,民國45年改建新廟,
民國59年又再重修,曾掘到磚契碑文,磚契又稱為「地頭契」,
是向掌管土地的神靈,稟告陽間地權的契約文書…所以埋在地下。

磚契又稱為「陰陽契」,主要在向陰間宣告地主已通過合法買賣程序,享有土地使用權,
是法師以紅硃筆在主磚契上記載賣地契人、買主、土地來源、座落和地界、價金、
土地用途、中人以及不許侵占等用語,另一面磚契則畫上符咒,兩面磚契正面對合,
再以紅布包覆起來,再進行「埋契磚」,除廟宇外有些宗祠或屋宅也會「埋磚契」。

磚契這東東遊魂現在才知道,但資料一查發現其來已久、不是屏東武廟才有,
契文中可看到許多神祇,除了土地公、西王母、東王公外,
其中的「武夷王」就是「地基主」,李見度和張堅固是被創造出來護衛地權的,
最初見於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出土的「買地券」中。

 
3、東港東隆宮  東港鎮東隆街21之1號  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主祀溫府千歲

相傳清治康熙年間,居住於東港地區的移民就已經開始奉祀溫府千歲,
清治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
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
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
意為「東港興隆」。

清治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東港海嘯大水災,東隆宮被水淹沒,
東港士紳林合發動村民,衝入搶救神像,搶救方畢同一時段,
東隆宮廟身頓時完全坍毀,人皆視為神蹟,對溫府千歲的信仰更加堅定,
又另擇有風水地理位置極佳的『浮水蓮花』地穴之地重建廟宇。

因為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經過二次大戰日本戰敗、
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公元1945年)以來的多次重建、整修,
東隆宮以新修巍峨正殿與俗稱「黃金牌樓」的金製轅門,威震東港。

荷治、鄭治、清治、日治、國民黨治,寫這維基的人顯然認為都是外來政權,
東隆宮的維基、東隆宮會不知道嗎?沒修改就表示支持這樣的說法,
這種宮廟遊魂很看不起,如同看不起行天宮一樣,請遊魂去、遊魂都不去,
重點是東隆宮現在已經不是古廟、只有幾樣古物而已,想要訪古廟的人,
遊魂不建議專程前往…還有東隆宮的香火鼎盛是因為名氣、不是神氣。


4、九如三山國王廟  九如鄉九明村仁愛街174號 創建於乾隆43年(1778年)主祀三山國王

創建時很簡陋,同治五年(1866年)在現址完建,1920年代末期再度重修,
到民國73年有三次修建,921大地震受損嚴重,管理委員會決議拆除重建,
但是九如文化促進會主張要登錄為歷史建築並依古法修復保存。

廟方主張拆除重建…有這種廟方是這廟三山國王的悲哀,客家人才奉祀三山國王,
然後兩方互有攻防,然後指定為古蹟…屏東縣政府不出錢、管理委員會不出錢,
讓廟放給它爛…就這樣這廟現在還古色古香很有古味。


5、里港雙慈宮  里港鄉大平村大平路50號  創建於乾隆6年 主祀天上聖母

福建漳州商人隨身攜帶湄州媽祖香火護身來台,途經里港鄉東門郊外(即現在鐵店村)時,
因患重病倒臥附近竹籬下奄奄一息,有一居民路過,隨即將香火囑託該民掛於竹籬,
然後就掛了,當夜掛於竹籬之香火發出毫光,居民發現此一奇蹟紛紛奔告,
莊主遂率眾前往探望並將該商人厚葬,且將該香火奉迎回供奉,不久建廟奉祀。

秋天一陣大雨傾盆、二重溪流暴漲,深山洪流夾帶大批原木而下,居民拾獲一根大流木,
眾議奉獻雕塑湄洲媽祖神像之用,於是廟宇於現址奠基,。初建之廟宇簡陋草茅竹舍,
乾隆十三年(1748)籌資改建廟殿,昭和四年(1929)再度募資重修,
並增建大雄寶殿、文武聖殿(現更名為大成殿),同時將「天后宮」更名為「雙慈宮」。

民國55年增建鐘、鼓二樓,民國64年凌霄寶殿完工…這廟是新包舊,
什麼是新包舊?有機會去龜山壽山巖走走的話,就知道什麼是新包舊…


6、六堆忠義祠  竹田鄉龍門路99號 創建於康熙61年(1722年) 主祀忠勇公

朱一貴事件後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中堆的西勢建立忠義亭,祭祀戰死的六堆客家人,
之後吳福生事件、林爽文事件,都會在此亭誓師、幫助清廷平定,
吳福生事件後巡台御史覺羅柏修奉旨,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此亭,
林爽文事件後,乾隆賜御筆「褒忠」,並賜六堆客庄為「褒忠里」,
頒賜玉製聖旨牌,安置於此亭。

清代有五次整修,日治乙未戰爭、聖旨牌失蹤,後疏於維護、腐木廢堂壁破危,
民國46年重建完成、蔣總統特頒「民族正氣」牌匾,並將六堆抗日烈士入祀,
忠義亭改稱忠義祠…現在的建築是民國46年所建,所以只剩歷史可玩味。


7、六堆天后宮  內埔鄉內埔村廣濟路164號  創建於嘉慶8年 主祀媽祖

據《鳳山縣采訪冊》所載,蔡牽在嘉慶五年首次侵攻鹿耳門,引發蔡牽之亂期間,
鍾麟江率眾於嘉慶七年(1802年)渡海至廈門後轉往湄州島分香,
返回內埔莊後遂倡建天后宮,共募得4411兩銀,天后宮於嘉慶十年落成,
創建時是簡單的茅房…咸豐元年重修、大致維持原有的格局。

大正二年(1913年)重修及興建觀音廳,使天后宮與昌黎祠連成一體,
皇民化運動期間,天后宮神像被潮州郡役所沒收,台灣光復後才要回來,
民國36年修繕、民國64年重作廟宇彩繪,民國74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8、昌黎祠  創建於雍正年間 緊鄰六堆天后宮

苗栗市中正路南苗市場的文昌祠,創建於光緒八年、有配祀韓愈,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祠是台灣唯一主祀韓愈的廟祠。


9、車城福安宮  車城鄉福安路51號  創建於明永曆16年(1662年) 主祀福德正神

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此地為排灣族領土,依當地原住民排灣族之發音記為 Kabeyawan,
漢人譯作龜壁灣,鄭成功領臺,打跑荷蘭人、鄭經派軍經水路到此殖民屯田,
因令部將「統領」兵士駐守,故命名為統領埔、並逐漸形成庄村,
後因原住民欲收復此地,遂構築木柵於四周作為防禦,故有柴城之稱。

車城福安宮前身為敬聖亭、只是個燒紙的亭,後從泉州迎請福德正神建廟奉祀,
乾隆53年福康安率軍討伐林爽文,水師即登陸於車城,之後稱車城為福安庄,
車城是由柴城演變而成,福康安感念土地公的庇祐,奏請乾隆皇帝御賜官服、官帽,
並改名為福安宮…號稱臺灣及東南亞最大的土地公廟。


台東縣

1、台東海山寺  台東市中正路88號  創建於光緒25年 主祀釋迦牟尼

民國40年東部發生大地震、海山寺幾乎全毀,然後重建…海山寺已經是新建築。


2、天后宮  台東市中華路一段222號 創建於光緒15年 主祀媽祖

光緒元年清朝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今台東市中華路,
光緒1年台灣建省,卑南廳升格為台東直隸州,光緒14年六月,
水尾墾撫局征收各地田畝清丈費過苛,大庄客民劉添旺結合附近墾民及平埔族人起事,
七月戰火延燒到埤南,原住民起兵燒毀埤南廳署,圍攻張統領的鎮海後軍。

堡壘內沒有水井,官兵們口渴得已經無法忍受,張統領命陳添等人臨時挖井,
挖了九仞深,還沒有得到泉水,於是張燒香向媽祖膜拜禱告,說也奇怪,
剎那間甘泉立即湧出,軍心大振。苦守半個月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派援軍乘輪船趕到,
事件因而平定。光緒十五年,張兆連提督為感謝媽祖的救助,捐俸倡議建廟感恩,
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同年秋派員前往前山採辦各類建築材料,
歷時一年落成,奏請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

民國19年因地震龜裂、決定遷建,建於中華路現址、民國22年落成,民國37年重修。


澎湖縣

1、馬公天后宮  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1號 創建於明萬曆32年之前(1604)主祀媽祖

明萬曆3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
福建府嚴禁人民出海接濟,並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蘭人撤退,
韋麻郎見求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年底離開澎湖…寫給福建巡撫的信中就提到天妃宮。

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台,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
明鄭靠的就是海軍、海軍一敗自然就投降了,施琅將勝利歸因於媽祖庇佑,
奏請康熙皇帝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清廷在康熙23年准奏,並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至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
並將天妃宮改為天后宮…媽祖的天后由此而來。

天后宮多次重修,現今格局與建築樣貌是大正年間所修建成。


2、馬公施公祠  馬公市中央里一巷10號  創建於康熙22年(1683年) 主祀施琅 天仙府大帝

施公祠何時創建已不可考,康熙22年施琅幹掉鄭克塽,台灣、澎湖歸收大清,
康熙授為靖海將軍、封靖海侯,接著在省立澎湖醫院一帶建造施琅生祠,
施公祠原稱施將軍廟,按「施將軍廟碑記」,最遲不會晚於康熙35年。

最早稱施將軍廟,道光12年(1832年)加祀赴台弭平「張丙之亂」而殉職的海壇鎮標兵,
楊高陞和澎湖水師高清河等入祠,從此改稱施公祠,
大正3年(1914年)澎湖病院興建,施公祠搬遷至海壇標兵的伙房處的今址,
格局顯得侷促而偏狹…施公祠是縣定古蹟。


3、馬公觀音亭  馬公市中興里介壽路7號  創建於康熙35年(1696年)主祀觀音

最早稱觀音廟,光緒年後才稱觀音亭,由澎湖水師協右營游擊薛奎倡建,
在乾隆、嘉慶年間修建,光緒11年(1885年)清法戰爭法軍砲火造成部分建築毀壞,
寺內羅漢、神像還方丈以便宜的價格變賣給法國士兵,光緒12年重建,

觀音亭是澎湖最早的佛教寺院,光緒17年總兵吳宏洛捐銀修補、後屢有整修,
民國48年擴大改建成現貌。


4、文澳城隍廟  馬公市西文里25號  創建於雍正年間  主祀城隍爺

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內容記述,在雍正八年(1730年)便有城隍爺祭祀活動的紀錄,
因此推定最晚設立時間不會晚於1730年,乾隆42年澎湖通判認為文澳城隍廟規格狹隘,
倡建新廟於媽宮社(今馬公市),此議獲得台灣知府蔣元樞的支持。

乾隆44年(1779年),媽宮城隍廟落成,文澳城隍廟雖仍保有官祀地位,
但影響力逐漸下降。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廷建設媽宮城將澎湖廳署遷移至媽宮,
媽宮城隍廟官祀地位更形穩固…媽宮就是後來的馬公,為什麼叫媽宮?
因為這地方最知名的是媽祖宮,很多地名都是這樣而來的。

 文澳是澎湖較早發展的聚落之一,明嘉靖42年(1563年)都督俞大猷曾在此築城驅趕海盜,
明天啟4年(1624年)其子俞咨臬驅逐荷人,也在此築暗澳天啟城,以便控制媽宮,
清朝時統稱為暗澳,日治時將東文澳管區轄管西文里合稱「文澳」。

文澳城隍廟是清朝在澎湖設立的第1間官方祭祀廟宇,文澳城隍廟的建廟時間不詳,
最晚不晚於清乾隆31年(1766年),光緒15年(1889年)清朝將澎湖廳署移至媽宮城,
媽宮城隍廟成為正式的官衙所在城隍廟,文澳城隍廟轉變成為文澳的地方廟,
咸豐元年(1851年)、民國39年集資重修,雖面寬未變,但縱深加深,民國56年再修,
民國81年再修、民國104年整修。


5、媽宮城隍廟   馬公市重慶里光明路20號  創建於乾隆44年(1779年)主祀城隍爺

媽宮城隍廟是官方祭祀廟宇,所以規模格局都比文澳城隍廟大很多,
現為三級古蹟,初建時媽宮城隍廟為二進落建築,大正11年(1922年)大整建,
昭和八年(1933年)改建,民國88年最後一次修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