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古廟--桃園縣市
 

@景福宮   桃園縣桃園市中正路208號   創建於清嘉慶18年  [1813]  主供奉開漳聖王  玄壇元帥

文字上記載最早入墾的是雍正四年(1726)漳浦人藍勇、藍宗,
桃園成為初具雛形的漢人墾拓 聚落。
虎茅莊即「粗劣野草叢生之地」,取其「茅草如虎傷人」之意;
另一說「虎茅」係為原住民語言。
所謂「虎茅庄」的確切範圍,大約東始於龜崙嶺(今龜山),西達崁仔腳(今內壢),
南至霄裡(今八德),北至南崁。

桃仔園庄時期(乾隆中期至嘉慶末年,約1750年至1820年):
自薛啟龍於虎茅庄開始大規模墾業之後的70年間,桃園由一個簡單的墾拓聚落,
逐漸發展成一個穩定的市鎮雛形。相傳曾有移民在此遍植桃樹,故此地亦稱為「桃仔園」。
此期形成從『開基福德祠』
(中山路、民生路交叉口)向西沿著中山路為主體的聚落型態,
由於桃園曾遭械鬥波及,市街被破壞,故嘉慶14(1809)築土牆以為防禦,
此為桃園城之端 。
開基福德祠今貌 位於桃園市中山路近民生路口。(引自桃園市志)  

桃園城時期(道光初年至日治時期,約1820年至1900年):
嘉慶14年(1809)漳州人「築土堡以為防禦」,
之後道光14年(1834)富豪姚氏改建土牆為石壁(城堡在日治時期被拆毀)。
由於聚落地位日趨重要,漢人移入者日眾,市街範圍逐漸向外延伸。
一直至光緒年間「桃仔園」與「桃園」並稱。
光緒14年(1880)清廷丈魚鱗冊上登載為「桃園」。
日本領台後,明治36年(1903、清光緒29年)土地查定時,正式定名為「桃園」。

景福宮創建年代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年(1745),墾首薛啟龍捐田產20餘甲倡建,草創在先。
嘉慶十五年(1810)再由地方善信簡岳等捐獻重建,至嘉慶十八年完竣 ,
呈較具規模、堂皇之建築。

景福宮曾在明治34年(1901)起,
被日人徵用部分土地權充『台北師範學校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達四年之久,
後來捐售廟產田地二十餘甲以建築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小) 。
大正12年(1923),景福宮因應市街擴展政策而向後遷移並大改建,
由當時的桃園街長簡朗山主持其事,新格局為五門殿堂、兩殿兩廊,中後殿合併。
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雖有『皇民化運動』政策,
幸而影響不大(簡朗山先生日治時代為主任委員,擔任景福宮重建大任(桃園算政令寬鬆區),
主要神明祭祀如常,僅建醮停辦。

民國38年(1949)中央政府遷台,景福宮為桃園的國軍部隊暫駐,
廟埕也被民眾搭棚設攤佔用,直到民國49年(1960)政府整頓市容,才回復廟埕之清靜。
民國50年眾仕紳倡 議重修增建,完竣後恢復停辦三十六年之建醮。
之後又有民國65 年、72年、95年之整修而呈今貌。
民國74年(1985)經內政部訂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西廟   桃園縣桃園市中山路220號   創建於清嘉慶25年  [1820]  主供奉 城隍爺

中國自古以來,只要有城府官署的地方,就有城隍廟之存在,城隍廟為都市之保護神,
對於祈雨、求晴、攘災等事頗為靈驗。
廟中有城隍爺之部屬,如文判、武判、牛爺、馬爺、范將軍、謝將軍等,
發揮民間信仰中的賞善罰惡的積極功能。
依城隍廟型式清光緒元年古蹟石牌,高藝術外觀富麗古樸,
雖巍峨堂皇格局不能與現在「桃園大廟」相比,
相信當年信徒應遍及桃園、八德等地,為清朝時期桃園地區重要之廟宇。
桃園城隍廟台灣光復後,重修次數並不多。


@文昌廟   桃園縣桃園市民權路文昌公園旁   創建於清同治5年  [1866]  主供奉文昌帝君

同治六年(1867),李騰芳等人因集資不易而改變原先的計畫,向桃園一帶的漳州人募捐,
於現址興築樓房一棟,名之為文昌廟。到日本明治二十九年(1896),
由廩生蔡路等人募捐擴建前堂及左右廂廊,成為今日所見廟貌。

日本時代此地充當公學校,並設置桃園文庫,供民眾閱覽,至大正二年(1913)因空間不足,
更增建附屬圖書室於右側,成為桃園縣立圖書館的前身。
文昌廟又名「指南宮」,面寬五開間、進深兩進,中有天井,兩側為廊道,
後殿有兩層樓,下為孔子廟,供奉至聖先師孔子、魁星爺、關聖帝君,
兩側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四配;
樓上為文昌閣,供奉文昌帝君,並有天聾、地啞二童子隨侍左右。

文昌廟建築雖未有精美的雕飾,但整體空間幽靜而莊重。文昌廟前方為文昌公園,
建於明治四十年(1907),為昔日桃園市的遊憩勝地。
文昌廟為早期桃園地區的文教中心,特別是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聖誕,
於早上八點舉行啟建法會,凡是儒子及學校師生,多準備象徵聰明、
勤學的蔥與芹菜前往祭拜,以求聰穎智慧、學業精進、金榜提名。


@鎮撫宮   桃園縣桃園市鎮撫街19號   創建於清光緒6年  [1880]  主供奉 保安廣澤尊王

緣起於光緒元年歲次乙亥(西元一八七五年),由桃澗堡小檜溪.莊(現在桃園市青溪里),
莊民楊依水,往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詩山都鳳山寺恭請保安廣澤尊王聖像,分香歸臺,
奉安魚同莊楊能通之宅,敬號曰:惠春堂。
至於歲光緒六年歲次庚辰(西元一八八零年)經信士林瀘哲、楊錫滋、林奉全等發起建廟,
由桃園、台北兩廳轄內眾善信幕捐壹萬五千餘元,為立廟工程費。
同時信士楊天福捐獻建廟基地,即桃園市小檜溪段一二四五地號,
面積四百餘坪(現在公址),迄至光緒十年歲次甲申(西元一八八四年)告竣。

自立廟伊始之工程費,悉由四境台北、板橋、淡水、新竹、新浦、桃園十五街莊,眾
善信捐助而鼎成。
如其原由所謂桃園邑之公廟,自昔至今,
世代邑民朝崇廟宇於光緒十一年次乙酉柱月吉旦,
沐思弟子陳建生、陳玉興等敬獻字對,鷂風應石東西瓦歭開生面,
歸嶺虎矛左右分環壯大觀,刻於前殿中門石柱。
再於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夏月吉旦,大清翰林院待詔加五品銜貢生徐春華拜撰書著:
鎮守瀛東溯當年鳳山欣發蹟,撫臨淡北迄于金鸞誥屢霑恩。
該書聯仍懸掛於後殿,以此證實四境眾善信篤誠桃園鎮撫宮。

位於桃園鎮撫宮對面的檜溪肉圓,以其祖傳手工的「彰化肉圓」馳名,在這裡開業近30年,
他那特有的濃香及美味是令每個道地的桃園人都懷念的肉圓,
故本店的林老闆在內行的饕客口中素有「肉圓大王」之稱。

林老闆來自彰化,他的父親原本就以賣「彰化肉圓」在故鄉內頗為知名,
而父親的5個兒子也都繼承了家傳手藝,將道地的「彰化肉圓」在全省個地發揚光大。
林老闆是兄弟中最早繼承父親的手藝,並獨自到外地開業的二兒子,
他不僅承襲了父親傳下的古早味,更努力追求肉圓的品質及口感。
肉圓的外皮採用精選的地瓜粉,內餡除了上好的絞肉、香菇、
筍粒外還特地店因採手工製作,故數量有限,賣完即收。


@蓮座山觀音寺  桃園縣大溪鎮康定里49號  創建於清嘉慶6年  [1801]  主供奉 觀世音菩薩

始建於清嘉慶3年,嘉慶6年(西元1801)完工,道光15年(1835)鍾氏信徒募金修繕;
明治37年(1904)大溪仕紳鑑於廟宇有傾圮之虞,乃募金大事重修,並增建拜亭;
大正十四年(1925)再行鳩資徹底修繕;昭和9年(1934)將原拜亭改為歇山重簷拜亭,
直至目前重修前,未曾再修。

為東南朝西北一進式廟宇,因礙於地形的因素,建築不作縱向發展,
故成為一座相當罕見的五門單殿式廟宇。
寺宇飛簷高聳,廣場松柏蒼勁,環境清幽。屋頂採重簷歇山,形式為三川脊,
內有八卦藻井。
寺內的剪黏、泥塑維妙維肖,木雕、石刻、彩繪等皆古樸雅緻。
正殿的前方有拜亭,其建築精緻,雕樑畫棟,即成為觀音寺建築上的最大特色與精華。

本寺右側十餘公尺林蔭處有一敬聖亭(惜字亭),名曰「奎星樓」,
建於昭和11年(1936)。
內奉文曲星君,是由紅磚砌成的三段式亭子,上、中二層題有對聯,
亭身的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剪黏、雕塑精美細緻。


@仁海宮   桃園縣中壢市延平路2號   創建於清道光18年  [1838]  主供奉 天上聖母

仁海宮創建於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主祀媽祖,迄今已有170多年歷史,
是中壢市最古老的廟宇,由於位於新街,所以大家又稱它為新街廟 。
起源於清道光年間,境內居民王、張、吳、余、黎等諸姓先賢,
有感於當時中壢街肆繁榮,
人口也漸次增多的情況下,為使居民有一個慰藉心靈的精神寄託,
於是邀集中壢之三座屋庄、芝芭里庄、青埔庄、內壢庄、水尾庄、興南庄、後寮庄、
石頭庄、埔頂庄、平鎮之宋屋庄、安平鎮庄、北勢庄、
以及楊梅之高山頂庄等十三大庄的士紳商討建廟,最初奉祀觀世音菩薩,
後來有鑑於旅客賈商往來頻繁,所以奉迎媽祖為主神,以保祐商旅平安,香火十分興盛。


據當地耆老表示,清代的中壢僅新街這一帶築有城池,由於媽祖常顯神蹟,地靈人傑,
許多趕赴科舉考試的秀才都會來新街居住,於是此處也成為當時文風鼎盛之地。
 因為此處文人眾多,所以新街廟旁還有一座專門焚燒字紙的「聖蹟亭」,
這是傳統舊習中的「敬惜字紙」,只要是寫上文字的紙,便不能任意丟棄踐踏,
即使是廢紙,也必須集中起來,送到專門焚燒字紙的「聖蹟亭」焚毀,
可見先民對文字的敬重。

到了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由於初期廟宇建構簡陋,不堪風吹雨蝕,所以居民倡議重建,
翻蓋為宮殿式大廟,同時正式定名為「仁海宮」,並立有「海國長春」扁額,
迄今已五度重修,為三殿式廟宇。由於香火綿延不絕,長久以來,
新街廟已成為當地居民重要信仰中心。


@回善寺   桃園縣楊梅鎮梅溪里6鄰43號   創建於清光緒26年  [1900]  主供奉 關帝聖君

回善寺原名「麟鳳宮」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風景勝地,
於清光緒年間由主任委員吳新蘭先生向主管官署桃園廳申請核准。
清光緒 26 (明治 32/ 約民國前十 )年七月十二日興工,西元 1941 年,珍珠港事變後,
日本加緊實施皇民化,不准百姓祭拜中國的民俗信仰,
所以當時的神像都被集中到當時稱為聖帝廟的「麟鳳宮」,
同時也改名回善寺,改奉祀「釋迦摩尼佛」,旁配祀觀世音菩薩及關帝聖君。
台灣光復後,重新回奉關帝聖君,同時加入文昌帝君、土地公等諸神,共奉於前殿。


@五福宮   桃園縣蘆竹鄉五福村55號   創建於清乾隆5年  [1740]  主供奉 玄壇元帥

所謂玄壇元帥即是指商朝忠臣趙公明,民間傳說周朝為褒其忠勇,
曾敕封為「金龍如意正乙龍武玄壇真君之神」,後世追崇其德澤而尊稱其為「玄壇元帥爺」,
由於蒙神庇佑而四境平安,遂加封稱為「開臺元帥」。傳說趙公明長於蓄財,
好濟眾苦,故民間也尊之為財神。蘆竹鄉五福村虎頭山一帶,
早期為平埔族南崁社的居住地,也是桃園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

傳聞鄭成功於1661(永曆16)年征伐臺灣北部,駐軍於此地,
營中兵士攜帶玄壇元帥香火而忘記取走,民眾於夜間發現此處發出亮光,
認為是神明顯靈,而在此處搭建茅廬供民眾瞻拜,信徒日增,
直到1745(乾隆10)年才改建廟宇,稱為「玄壇廟」或「元帥廟」。

廟在多次修建下,規模逐漸擴充,1867(同治6)年再度改建,改稱「五福宮」,
並在廟前建立聖蹟亭,以彰顯惜字美德並增進地方文風。
目前所見的廟貌重建於1924(大正13)年,面寬三開間,進深三進加兩個天井,
其大木構造及木雕、石雕、交趾陶等裝飾均具有藝術水準與保存價值,值得仔細鑑賞。


壽山巖@   桃園縣龜山鄉嶺頂村西嶺頂18號  創建於清乾隆7年   [1742]  主供奉 觀世音菩薩

壽山巖觀音寺始建於清乾隆七年,位於龜山鄉嶺頂村,距今已有263年歷史,
為內政部核定之國家三級古蹟,更為北台灣地區民眾信仰中心。

據傳在1742(乾隆7)年時有一位順寂法師(俗名鄧定國),
向普陀山潮音寺恭請觀音佛祖神像來臺,現在的淡水登陸,繞過觀音山到達壽山巖現址,
因菩薩顯靈就暫時安奉神像於樹下。
1763(乾隆28)年信士張志榮為報答佛祖佑妻順利產子,乃獨資建庵,名為「三草庵」,
信徒日增。1793(乾隆58)年,福建水師提督兼臺灣總兵哈當阿南下綏靖盜患,
經過此庵時許下改建佛寺的心願,1795(乾隆60)年果然戡平盜亂,
於是召集地方耆紳業戶籌建本寺,至1797(嘉慶2)年完成,正式名為「壽山巖」。
而哈總兵所贈的「慈航廣濟」匾額,至今已200餘年,是見證壽山巖歷史的古物。
 

@褒忠祠    桃園縣平鎮復旦路2段23巷2號  創建於清乾隆53年  [1788]  主供奉 義民爺

褒忠祠又稱義民廟,客家地區幾乎都有此廟宇,主要為紀念林爽文之亂犧牲的義民。
桃園縣南區是客家人居住最多的地區,在平鎮市的義民廟建於1790年,
是從新竹新埔分香創建,每逢農曆7月20日更是義民廟的重大日子,
不但有數萬食客進出13大庄輪值的鄰里,還有豬羊競賽。
一連串道佛教儀式,普渡孤魂野鬼,可看到客家人對生命意義的重視。
廟前具鐘、鼓樓、戲台,還有一對相當精美的水泥馬,
祠中有一尊義民爺神像,將義民的形象具體化,相當有特色。


@甘泉寺   桃園縣觀音鄉觀音村1號   創建於清咸豐10年  [1860]  主供奉 觀世音菩薩

清咸豐十年(1860)竹北二堡石牌嶺庄有一農家的庸工黃等成,返家途中,
發現溪中有一個石塊,酷似佛像,於是下水揀拾回家,並築草庵奉祀,稱之為石觀音。
光緒13年1887年白水墩人黃番受神明指示,
向眾人說明當初發現石像之處的泉水可治百病,於是名聲遠播,故將廟名改為「甘泉寺」,
並稱其湧泉處為「觀音井」。
著名的甘泉井在廟右側的公園內,要取水可得先擲筊經神明允許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