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古廟--雲林縣
@福德宮 雲林縣 斗六市太平路120號 創建於清乾隆59年(1794)主祀 福德正神
斗六市為雲林縣主要之行政與工商中心,其中的太平路為雲林縣少有、
且具保存價值的古老街屋區,
其建築年代從二十世紀初期橫跨到中期、晚期,甚至於二十一世紀初的建築風格皆有,
不但完整地呈現了百年來台灣的建築發展史,
而且其中數十棟甚至歷經明治末期與大正初期,其八、九十年以上的歷史建築。
斗六市裡有很多福德宮,在太平路與成功路交叉口的「福德宮」,
是斗六市最古老的廟宇,
二戰太平洋戰爭時被日軍拆除,目前的廟是光復後重建。
@真一寺 雲林縣斗六市斗 六 市鎮東里永樂街2號 創建於同治13年(1874)主祀 觀世音菩薩
真一堂位於斗六市永樂街底,善修宮之旁;供奉觀音佛祖,原名真一堂,
為斗六市區內唯一僅存的一座齋教寺廟,據《台灣的老齋堂》一書指出,
斗六真一堂為先天教「乾元堂」系最南齋堂,屬於齋教系統的先天/龍華派,
日治時期改名真一寺,原本初創時的位置是在斗六圓環邊太信大飯店之後,
日治時期香火鼎盛信眾日多,宣教場所漸感不敷使用,
遂於日治昭和11年遷建於永樂街現址,
歷年來多次大地震造成損害,因而殿堂多次整修增建。
@廣福宮 雲林縣西螺鎮廣福里新街路32號 創建於清順治元(1644年) 主祀 天上聖母
廣福宮,主祀天上聖母,又稱開基大媽,為台灣三大歷史悠久的媽祖廟之一,
已經是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老廟,廣福宮俗稱新街媽祖廟,因為西螺一度稱為西螺街,
由於發展快速,嘉慶年間,街南面又發展成另一街市,稱為新街,
而原來的西螺就稱舊街。
廣福宮於乾隆35年遷建今址,多次重建修繕,為西螺信仰中心之一。
@福善寺 雲林縣西螺鎮中和里大橋路5號 創建於清嘉慶初年(1796年) 主祀 地藏王菩薩
福善寺鄰近西螺大橋前畔,原稱為北壇,為一片墓園,嘉慶年間由善士李明德發起建立,
供奉地藏王菩薩及祖先遺骸,清嘉慶初年此境尚為一片荒塚,
主事者為闢鹽埕,即將整地所掘骨骸集於一所,
並從大陸請來之地藏菩薩安座堂內供人禮拜,止煞消災,堂號稱之「北壇」,
民國25年闢省道,北壇首當其衝(遺址約現今寺前北北西30公尺處)故壇被毀,
民國38年8月造寺基,10月起基連上樑,至民國39年1月本殿完成。
@福興宮 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180號 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 主祀 天上聖母
康熙56年,福建湧泉寺之憎人,法號明海,由湄洲供奉媽祖神像來台,
於雍正元年建廟於西螺,清乾隆35年經西螺仕紳協議,奉神旨將舊廟拆除,
遷建新殿宇於大街,
清嘉慶5年,決定鳩資重修,同治8年宮宇已呈老態,地方貢元廖時亨倡議重修福興宮,
同治13年始告完成,光緒34年後殿破漏腐塌,日據當局獲准募捐重修,
宣統元年重修完成,民國50年進行募款重修,11月1127日破土興工,民國71年全部完工。
福興宮俗稱舊街媽祖廟,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西螺地區的抗日義民發難抗日,
有一天,日軍間諜到西螺刺探情報,被義軍發現,
於是將其首級取下掛在福興宮的廟門前,
當時「莫不尊親」的匾額突然掉下墜於地上,
就將人頭及義旗移懸於三山國王廟前(當時的三山國王廟位於今西螺分局位置)。
結果,日軍進入西螺,見狀憤怒,於是放火燒當時的三山國王廟,
連街上民房店鋪亦化為焦土,
當時「莫不尊親」古匾掉落,「親」字分為三,
形成「立」、「木」、「見」三字排列於地,
此時人群中出現一位白髮老人,按五行相剋相生之理分析,
指出「八月十八日西螺將有大火,恐將淪陷」,然後,老人消失不見,
後來果真日軍攻陷西螺並放火燒城,因老人的話,居民撤退的早,所以才逃離此次大難,
因此此事之後,居民均認為是太平媽顯靈化身指示,更虔誠地敬拜太平媽。
@北港朝天宮 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78號 創建於清康熙33年(1694)主祀 天上聖母
康熙33年,由樹壁和尚從湄洲朝天閣,恭請媽祖來台,於笨港建立一座小祠供民眾祀奉,
康熙39年由地方的士紳捐資興建祠廟,稱為「天妃廟」,
雍正8年重修後,稱為「笨港天后宮」。
康熙年間,笨港的媽祖廟仍為一小祠,至雍正8年興建,始具規模,乾隆16年曾再次重修,
乾隆39年由笨港縣丞薛肇熿捐俸倡議重修,自乾隆39年重修,乾隆40年完工,
咸豐2年由王得祿次子王朝綸、嘉義縣訓導蔡如璋發起重修,咸豐5年農曆10月興工,
咸豐9年完成廟宇的重修,光緒20年北港街發生火災,並波及朝天宮三川殿,
明治39年嘉義地震,朝天宮廟宇受損,地方士紳倡議重修,明治41年8月26日興工,
大正元年1月完工。明治年間朝天宮重修,民國52年完成正殿的重修,
民國87年元月15日聖父母殿重建落成,民國93年進行全面重修。
@北港義民廟 雲林縣北港鎮旌義街20號 創建於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 主祀 義民爺、忠犬
義民廟與朝天宮僅有一條街之隔,這座廟是奉祀在林爽文與戴潮春事件中,
死難的英勇烈士。
大殿奉祀義民公,後殿則是義民塚,並配祀義犬將軍,是塚廟合一的古蹟。
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莊大田合攻諸羅(嘉義市),隔年攻陷笨港,
笨港居民為保家園,招募壯丁勇士結成義民組織,並養了一頭聰明的狗,晝夜守衛,
防止盜匪的偷襲。
但在隔年,卻因盜匪設計夜襲,沒有警戒而全遭殺害,108人及一隻靈犬因此喪生。
同年年底,清廷派福康安來台平定亂事,除了活捉林爽文、莊大田送京法辦外,
乃頒賜「旌義」匾額。
同治元年,彰化戴潮春集結匪徒於八卦山,不久南下進攻嘉義,
當時笨港居民蔡冰等人,再一次募集義民兵抵抗匪徒,使得匪徒無法攻入,
但義民兵也因此損失了35位,事平之後,乃將這些殉難者合祀於「旌義亭」中。
自從「旌義亭」設立以來,經過多次的修建而成為現在的「義民廟」,
並用石頭刻一座「義犬將軍」的神位,供奉在後殿,和義民軍一同受人崇拜。
在台灣大部分的義民廟祀奉的都是客籍的義民,
而北港的這間義民廟卻是少數祀奉閩南籍的義民,
是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廟宇的建築體兩旁各有一「義民塚」也是一般廟宇中比較少見的,
在義民帶領的忠犬也得以立碑紀念北港義民廟!算是座小巧精緻的廟宇,
因為地點位於街弄中比較偏僻,不太好找。
@昭烈堂 雲林縣北港鎮大同里公民路104號 創建於乾隆乾隆30年(1765)主祀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名為陳元光,河南光州人,唐末考中武進士。
當時福建一帶屬南蠻七閩未開化地區,
他率軍平定漳州七縣,並大力建設,對百姓施以教化,因而漳州人稱為「開漳聖王」。
昭烈堂係陳姓祖先由大陸福建省漳州府渡台開拓之先民,
迎請金身於古時北港賜福境奉祀,清乾隆30年成立陳聖王會,
初時簡建廟宇稱陳姓五宗祠,光緒20年本地大地震廟宇倒塌,其後在現址重建,
曾半途停頓,迨光復後民國37年組織重修委員會,
因陳聖王受唐朝封為昭烈侯,故取名曰昭烈堂。
陳聖王廟是笨港漳州人的會館,也是陳姓族人的宗祠,
日據時代因日本推動神佛昇天的毀廟運動,
信徒唯恐波及,將文物分藏各地,以至於文物流失。
@碧水寺 雲林縣北港鎮新街里新德路3號 創建於清嘉慶5年(1800)主祀 觀世音菩薩
碧水寺又稱北壇碧水寺,北壇為往昔的南北壇之一,
經咸豐六年、同治元年、光緒五年及民國七年重修,於民國八十遭受回祿後重修完成。
笨港有南北壇,不僅印證笨港自明末起是台彎西部的口岸,港埠逐漸發展,
到了乾隆年間與大陸之間貿易頻繁,又為台灣海陸交通必經之地,
其繁華次於台灣府城(今台南)、艋舺(今萬華)。
@三山國王廟 雲林縣北港鎮樹腳里大庄2號 創建於康熙54年(1715) 主祀 三山國王
又名乾元宮,所供奉之三山國王,是清康熙時由潮陽三山國王廟分靈而來,創立草堂,
道光4年3月開始建廟,咸豐5年、光緒13年兩度重修,民國9年遷移現址重建,
民國46年整修,民國64年以現代建材重建。
@順安宮 雲林縣斗南鎮長安路222號 創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 主祀 天上聖母
又稱斗南媽,乾隆元年,他里霧街成立同時,由地方望族陳家祖先至福建省興化府,
莆田縣湄洲嶼「湄州天后宮」天上聖母廟恭請「湄洲聖二媽」回台,
在今斗南鎮西歧里內之斗南發祥地及吳魯狀元出生地之菜瓜寮建宮奉祀,
歷嘉慶、道光期間,偶有重修,清同治元年將宮址遷移至現址,
光緒32年大地震與暴風雨之侵襲,廟宇破損,民國元年重修完竣,恢復全貌。
@斗南靖興宮 雲林縣斗南鎮靖興里厝興路2號 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主祀 玄天上帝
實際創建年代已不可考,靖興宮沿革記載︰清朝有一人家繫玄天上帝香火來臺,
因神顯靈,地方人士便建廟奉祀,原廟是土角厝,
民國50年地方人士集資向何家買地三厘二毛,建廟奉祀,現今外觀皆為新建。
@順天宮 雲林縣土庫鎮中正路109號 創建於清順治年間 主祀 天上聖母
清順治年間初創時為土角造宮廟,清道光14年興建現有規模之前殿,
咸豐2年整修前殿、敬聖亭及左廂(今三官大帝殿),
光緒2年續建右廂(今 文昌帝 君殿),
民國25年集資重修,民國29年日本政府在台灣實施皇民化政策,
逼迫台灣人民改信日本神道教,台灣總督府下令台南州轉飭斗六郡、
虎尾郡為第一批執行區,
轄內地方寺廟一律拆除,其所謂異教神像必須焚燬。
當時董事條崎喜代吉虔信聖母,唯恐甫經重修之廟宇慘遭日本損燬之浩劫,
乃設法接洽日本奈良縣五條叮常樂院,
聲請加盟為「常樂院土庫分院」遂派該院住職深田寬山前來本宮住持,
並迎請日本觀世音菩薩神像一尊至正殿奉祀,
天上聖母、列位正神與六房天上聖母則暫時退隱後殿供奉,才免遭日本政府損毀災厄,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天上聖母回歸正殿,日本觀世音菩薩亦與本宮觀世音大士回歸後殿,
永遠留駐同享善信之香火與崇敬。
@三泰宮 雲林縣古坑鄉新庄村新庄43號 創建於清乾隆58年(1793) 主祀 三官大帝
古坑在清代為雲林縣斗六堡頂、下新庄,日治早期是斗六支廳菜公區-新庄,
日治後期歸為台南州,斗六郡,古坑庄-新庄,
居民祖先們大多數都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遷移到此安居,
在丘陵山區上開山墾荒時漸漸結成村庄,並分為頂新庄與下新庄二個部落,
而頂新庄位在近山區偏僻位置上,常有山賊土匪來打劫而使民心不安,
慢慢人們就遷移到人口較多而交通方便的下新庄,
三泰宮現在廟貌是民國15年後整修的,一些古物也都無存了。
@廣興宮 雲林縣莿桐鄉饒平村饒平路130號 創建於清咸豐年間 主祀 池府千歲
莿桐鄉,原叫扁巴布薩、洪雅,是平埔族漁獵出沒境地,
清朝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擇一小巷建屋成村,刺桐樹綠佈全巷,
故取名為莿桐巷,當時莿桐分別屬於西螺堡和溪州堡,
日治時期又設「樹仔腳區 」,(現在饒平國小一帶),屬斗六廳管轄,
但莿桐村仍屬仍西螺區,民國九年日本人將兩區合併為莿桐庄,
並開闢縱貫公路,莿桐就逐漸繁榮起來。
廣興宮正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但確信是饒平村內最古廟宇,
舊時饒平村在濁水溪南岸廣漠平原上,原有樹仔腳,溪底等聚落,
後饒平帶來香火居住於此,
從此溪底改名為饒平厝,而廣興宮即在當時建立,
後來饒平厝發生水災,廣興宮遭到毀損,隨居民遷移,廣興宮移到樹仔腳,
樹仔腳在臺灣光復後改名饒平村,饒平人是客家人,但早已被泉州人同化。
@鎮安宮 林內鄉九芎村中央路160號 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主祀 神農大帝
清康熙年間,有一位福建省漳浦人氏蔡麟(九芎林蔡姓始祖),
從大陸航海來台攜帶「神農大帝令牌」奠居於九芎林開墾耕生,
因「神農大帝」神威顯赫,
故而鄉鄰同心建造一座簡樸廟宇,號稱「大年宮」,就是鎮安宮的前身,
光緒17年重建,更名為鎮安宮,民間6年再修,民間34年重建,民間63年整建。
@萬善祠 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蚶寮126號 創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 主祀 地藏王菩薩、萬善爺
清朝年間,雲林沿海有一條狹長潟湖,狀如象鼻,稱象鼻湖,後改名樹苓湖,
北有上湖港在今日台西鄉五條港,南有下湖港在今日口湖鄉蚶仔寮西南,
後來因兩港泥沙淤積,
在口湖鄉港東、港西兩地間形成金湖港,成為早期繁華港市之一。
清道光25年農曆6月7日黃昏,風雲一夕變色,颱風雷雨大作,海嘯捲起浪濤湧進,
山洪滾滾奔向海岸,瞬間吞沒沿岸港市。
當時情景,7日淹沒樹苓湖北部落,8日侵襲南部落,生靈塗炭,哀鴻遍野,
史稱台灣開拓以來最悽慘的金湖大水災(又稱六七水災)。
水災過後,屍橫遍野,道光皇帝於同年農曆9月,下旨撥庫銀賑災,
敕封罹難先民「萬善同歸」,
後因飢荒、瘟疫橫行,連同水災罹難者共達萬人。
據傳當時有一位陳姓壯漢,7日晚上巡視池塘,大水沖來,返家見屋已垮,母親陷溺,
悲慟之時,忽聞鄰居哭聲,趕往見8孩童站在木櫃上,危急之間,奮身以肩背及雙臂搭救,
不料水勢凶猛,未走百步,不幸與8童齊溺,後代感念,
於咸豐八年雕塑「九頭十八手戰水英雄」像祭祀,人尊「大萬人」。
水災過後,先民骨骸由北而南分葬在四湖廣溝厝新庄仔、口湖下寮仔、
口湖青蚶庄西南、下湖港大坵墳等4地,有一說稱為4座萬人堆或萬人塚,
其中以下湖港大坵墳埋葬人數最多。
下湖港大坵墳,形狀成半月形,其旁於咸豐元年建草廟祭祀,
即今日金湖舊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
@五條港安西府 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中央路76號 創建於嘉慶11(1806) 主祀 張、李、莫三府千歲
清乾隆60年間農曆三月十日夜晚,漁民正在海豐島附近海域作業,
忽見東方五條港口狀元澳外有道金光,漁民待退潮時,
那道金光便隨潮水漂流至海豐島上,
漁民乃相偕往探,只見一隻竹筏,筏上有香爐乙鼎及清香三炷,另有一座香火,
上書「張李莫千歲」,眾人遂建寮奉祀香火於島上。
清嘉慶11年,初建草寮受制於海潮,崇奉不便,眾信倡議遷建廟宇,
並蒙張府千歲親自化身擇地,
選定五條港「鳳凰活穴」,由瓦厝公館(現瓦厝股)
將經營鹽田地撥地一分四厘一毛捐為廟址,
並將崙仔頂、瓦厝、五條港三部落合股建造竹棟草廟,雕造張李莫神像安座,
供善信膜拜。
道光元年重建,道光30年於廟前豎立丁豎立大旗杆一對,民國39再次重建。
@馬鳴山鎮安宮 雲林縣褒忠鄉馬鳴村鎮安路31號 創建於清康熙元年 (1662) 主祀 五年千歲
康熙元年 馬鳴山居民奉祀之古神「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曰:
本莊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村民雖在信疑之下,
乃遂派人前往草港觀望,果見浮海隨波而來王船一艘,停靠港灣,
船上橫披紅綾一幅墨書:「代天巡狩五年千歲」字樣,船中有三尊神像,香爐一只,
立炷靈香三支,及靈籤、各一冊,還有紅綾一卷,上書五年千歲,
十二值年尊姓暨聖誕斯時馬龍山村民遂即邀同附近之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
林茱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歸馬龍山擇地建立草壇奉祀。
五年千歲是商殷年帶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神將
(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因輔周伐紂有功於國家社稷,立譽於世上造福社會大眾,
故生而英沒後成靈,至漢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
「五年千歲」則顯現靈異奇蹟,
相傳受玉皇上帝敕命為代天巡狩十二天王 (大巡) 主宰民間善惡,
另外馬鳴山的老朱王爺並不是五府千歲的朱府千歲。
@賜安宮 雲林縣東勢鄉東南村四安路路25號 創建於康熙末年(1720) 主祀 三山國王
明崇禎末年間,漢人渡台者眾,其中有潮州人氏蔡鴻均信士於舟渡台途中,
遭遇颱風駭浪,臨危之際,面禱三山國王叩求庇佑,
果然有驚無險隨風飄泊於台島西岸,乃溯虎尾溪出海口逆流東上五里處登陸,
聚居其地遂以船頭名之,之後築茅供奉香火膜拜。
康熙末年,知縣頒賜封地三十里歸廟,遂名斯地曰王爺埔,
乾隆22年廟宇修建完竣,擇廟名為賜安宮。道光末年再改建。
@麥寮拱範宮 雲林縣麥寮鄉麥豐村中正路3號 創建於康熙24年(1685)主祀 天上聖母
麥寮拱範宮之建立及崇祀開山六媽,溯自前清康熙二十四年,由湄洲純真老禪師,
佩奉湄洲 祖廟朝天閣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登陸到臺。恭祀於海豐街-天后廟,
旋經眾善信虔誠叩求聖母金身留臺永祀,遂恭塑諸神像,並興建廟宇,廟名「拱範宮」,
意求拱衛範圍之生靈平安永康。
乾隆年間,因新虎尾溪洪水氾濫,海豐港被毀,居民流離失所,哀鴻處處,
尚幸人丁安然,
乾隆7年播遷於現居地,並重新興建廟宇於現址,廟名仍為「拱範宮」。
@興國宮 雲林縣二崙鄉二崙鄉崙西村中山路160號 創建於清乾隆13年(1748)主祀 關聖帝君
乾隆13年,崙東村廖心塔之祖先自福建漳州昭安二都官坡渡海來台墾殖,
隨行恭奉關聖帝君神像祭祀於卜居地崙東村自宅鎮安。
民前15年遷祀於臨街道之廖心交店前廳內(今崙東村中山路92號)。
民國9年擇址興建廟宇。民國11年9月落成,定名為「興國宮」。
民國51年廟宇前兩邊道路舖柏油,道面高過廟基,每遇大雨,廟埕浸水盈尺,
信徒群議拆廟重建。
委員廖心目、廖大州、鍾大爐、廖貴莊等,積極籌募資金,崙西信徒踴躍捐資,
原廟宇稍移後原址,重建並增建,53年九月落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