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古廟--苗栗縣市
 
 

@東獄廟   苗栗縣苗栗市忠貞路2鄰14號   創建於清乾隆3年  [1783]  主供奉 東獄大帝

苗栗市在漢人入墾以前,原為平埔道卡斯族貓裡社〈一稱麻裡社〉生息之地。
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廣東東部客籍墾民最初開拓此地時,
依「貓裡〈pali〉」音譯,稱為「貓裡」,其原意為平原。

根據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編修的「台灣府誌」記載,
當初「蕃社」名為貓裡,「民庄」名為貓貍,以資分別,以後混用。
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由城設縣時,才改為近音的「苗栗」,
居民大多由中國大陸廣東、福建移民而來,民風純樸、勤勞節儉、崇禮尚義,
以客籍人士居多。傳說中東嶽大帝權司泰山,功高於五嶽,執掌人間善惡。


@義民廟   苗栗縣苗栗市義民街1巷39號   創建於清嘉慶元年  [1796]  主供奉 義民爺

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由於台灣林爽文抗清,清廷號召客家組織民兵,
協助官方捕捉反抗軍有功,陣亡的民兵官方稱之為「義民」,
義民軍凱旋回師時,雇用牛車沿途遍拾忠骸,六車忠骸中的六缸,
移靈合塚葬於苗栗市義民廟現址,乾隆五十五年,御賜「褒忠」牌匾,之後建廟至今。


@天后宮   苗栗縣苗栗市中正路347號   創建於清嘉慶22年  [17817]  主供奉 天上聖母

清嘉慶十六年至二十四年由林璇璣發起興建「天后宮」奉祀媽祖。


@五穀宮  苗栗縣苗栗市嘉新里五谷路45之7號   創建於清咸豐7年  [1857]  主供奉 神農大帝

相傳五穀宮奠基之處,屬於龜形,逆水上行,是處靈地,
附近彭家祖先(按即彭祥瑤)之墳墓(嘉慶17年‧1812冬立),經堪輿師指點,
葬在龜眼,彭家因此大發。後來五穀宮建在墩上,謂之「金龜背印」,必定庇佑群黎。

五穀宮初建,因陋就簡,曾數度遭暴風雨摧毀,破爛不堪,
於清朝咸豐7年(1857)8月緣首徐佳福等24人,發起重修。
昭和10年(民國24‧1935)臺灣中部大地震,廟宇全部傾塌,地方信徒再度集資重修。
臺灣光復後,地方日趨繁榮,由農業轉為工商社會,嘉盛居民爭相在各行各業崢嶸發展,
致苗栗市唯一最古老之五穀宮之崇信,漸被淡忘冷落,
徒有大墩美好之天然地理環境,卻任其荒蕪髒亂。


延至民國70年(1981),眾多地方有志善信深覺:人應當「飲水思源,不可忘本」,
眼見先民創建之五穀宮,任其荒廢,殊感褻瀆神靈,遂集資搭建鋼架拜亭,
整頓前庭,美化環境。民國78年(1989)購買宮前一塊土地,
苗栗市公所撥款設置停車場。


@文昌祠   苗栗縣苗栗市中正路346號   創建於清光緒10年  [1884]  主供奉 文昌帝君

文昌祠,座落綠苗里中正路南苗市場,清光緒8年(1882),由例供生林際春等人倡捐。
光緒10年(1884)8月,建祠經理林際春等自新竹背負文昌帝君神像入祠安座。
光緒15年(1889)縣治奠定苗栗街夢花庄,縣衙施工期間縣吏曾在此辦公達一年之久,
於光緒15年(1889)創設「英才書院」,附設於祠內的蒼頡廳,至光緒21年,
日人治臺後才廢。

昭和10年(1935)4月21日,臺灣中部大地震受創嚴重,正殿屋頂破損,
泥塑神像,不堪雨淋而塌毀,幸災後得以依原貌修復。
以陶土重塑文昌帝君神像,奉祀至今。臺灣光復後,右廂房租給商家使用,難以收回,
形成文昌祠只有正殿而無廂房的侷促局面,殊為可惜,民國74年列為三級古蹟。


@城隍廟   苗栗縣苗栗市米市街16號   創建於清光緒16年  [1890]  主供奉 城隍爺

苗栗城隍廟坐落苗栗市玉苗里米市街。光緒15年(1889)苗栗首度設縣,
知縣林桂芬捐洋銀一千圓為倡,繼而紳富無不踴躍捐輸,
地點擇定在貓裏街芒埔南側(今中苗電力公司服務站對面),
於光緒15年(1889)12月26日興建,翌年(1890)11月20日落成,三堂兩廊,
計共19間以為辦公處及恭請城隍登龕奉祀。

甲午之役後,日人治臺,城隍廟被日軍強行佔用。日明治38年(1905,光緒31年),
地方紳耆創設。大正元年(民國元‧1912)春,地方人士籌劃遷建,
翌年買定現址為建廟用地,同時施工,由郭來秀任建廟總理。

大正3年(民國3‧1914),前後堂竣工,城隍爺始由舊廟移奉新廟,
至大正7年(民國7‧1918)完成全部設施。
昭和10年(民國24‧1935)臺灣中部大地震,該廟亦遭破壞,
昭和12年(民國26‧1937)復建。
臺灣光復後,因木造廟宇腐舊,於民國34年(1945)再度改建。

民國59年(1970)因應工商發達、人口廣增,配合信仰、觀光,
改用現代化鋼筋水泥建造,成為現在廟貌,民國63年(1974)10月20日登龕安座,
並於民國66年(1977)12月29日舉辦慶成福醮。


@大化宮  苗栗縣頭份鎮斗煥里7鄰大成街185號  創建於清嘉慶18年 (1813) 主供奉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是自然之神~山神,原廟在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
信仰三山國王者以廣東、客家人最多。
大化宮創建於清嘉慶18年  民國18年曾重建過,規模不大,沒有金碧輝煌。


@永貞宮  苗栗縣頭份鎮田寮里13鄰134號   創建於清同治2年(1863) 主供奉 天上聖母

田寮是頭份鎮開發最早的地方,住民全屬客家人,
永貞宮已經改建過,金碧輝煌,規模僅次於中港慈裕宮。


@慈雲宮   苗栗縣後龍鎮中龍里三民路120號 創建於清乾隆36年(1771)  主供奉 天上聖母

後龍鎮清代是後龍城,當時是個繁華的港口,外港叫公司寮,光復後改稱為龍港,
相傳清乾隆35年唐山一組貿易船隊結伴東渡來台,其中有一商船,

船上特別奉祀媽祖神像乙尊,而於行駛途中,不料天氣變色,
大海中巨浪掀天,正值千鈞一髮之際,忽見遠浦神燈,焰然天際,
引導該商船避入後龍港,終於安然脫險。

等天氣晴朗,準備繼續起航時,卻三番兩次被大浪迫折返,
此時船上人員始恍然領悟出這尊媽祖的旨意,並立即跪地,對眾人宣示,
媽祖願在後龍庇護黎民,便開始為媽祖建廟,於清乾隆36年完成現在慈雲宮的基礎。


@順天宮  苗栗縣苑裡鎮房裡里1鄰26號  創建於清雍正2年(1724)  主供奉 天上聖母

苑裡鎮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地區,清代初期已是個很重要的地方,
順天宮是座上了年紀的古廟,面積不大但古意濃厚。


@中港慈裕宮  苗栗縣竹南鎮中美里民生路7號  創建於清嘉慶20年(1815)  主供奉 天上聖母

創廟迄今相傳已有320餘年歷史,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列為三級古蹟,
中港昔日為台灣與大陸交流貿易要港,也為漢人拓殖較早的地方之一,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在當時漢人密集之「鹽館前」﹝開元里﹞,
建築土壁茅草頂廟宇,
奉祀由大陸恭請來臺之媽祖神像,除感恩外,並祈請媽祖保佑,此為慈裕宮肇建之始,
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

中港是竹南鎮建設最早的港市,昔時大陸人民坐船來臺,
因當時對臺灣全部地理不太清楚,
認為中港之位置,在鹿港、雞籠當中,故將之命名為中港,中港開發極早,
嘉慶末年至道光中葉是全盛時期,
相傳在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前由漳泉二地渡海移居中港開墾的居民,
即建土壁茅屋奉祀由大陸帶來之媽祖神像,祈求媽祖保佑平安,免於疫病及番害,
嗣後改建土壁瓦頂宮殿,進謁湄州祖廟,奉迎分身回來本廟奉祀,當時廟址在鹽館前,
乾隆48年間遷今開元里處重建,已具有相當規模,
道光6年(西元1826年)因地方發生械鬥事件,廟宇遭受焚毀,道光18年乃於現址重新修建。


@慈和宮  苗栗縣苑裡鎮苑北里中山路305號  創建於清乾隆38年(1773)  主供奉 天上聖母

苑裡,舊名房裡,自古是南北交通的孔道,慈和宮位於昔日房里城外,稱城外媽祖,
相傳在鄭成功來臺後,湄州地區一些反清復明人士相機渡海來臺,
當時渡海坐船易遇巨浪大風,
故而祈媽祖庇佑,而從湄州媽祖割香,立於番社(今舊鎮公所對面),
但因當時番社地區香民多未開化,一些信民不敢前往祭拜,
乃於乾隆26年在現址動工興建,38年完工。


@九湖武聖廟  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2鄰15號  創建於清光緒21年(1895)  主供奉  關聖帝君

武聖廟創建於清光緒21年,民國35年改建,地點有些偏僻,保養情況良好,
在銅鑼村也有座武聖廟,千萬不要搞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