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百年古廟--高雄縣、市

                                           高雄市


@鎮南宮  高雄市前鎮區鎮旺街1號  創建於清朝康熙20年(1682)  主祀  文衡聖帝(關帝聖君)

前鎮區位於高雄巿南端,集西甲(戲獅甲)、離仔內、崗山仔、草衙、
佛公(內苓雅寮)等部落合成前鎮區,前鎮是由朱張兩姓開基祖父母,
自福建省漳州府(巿)金浦縣(漳浦縣)由廈門港渡海來台定居。
朱張兩姓開基祖先渡海來台時,感於無保護神護佑,
共議回漳浦縣城內關帝廟請 關聖帝 君(文衡聖帝)金身回來建草廟奉拜,
位置在現在的前鎮街144號範圍,當時廟地低窪窄小,民國7年再擇於現址重建,
民國44年完成仿古南式磚造新廟,民國75年再刺重建完成。
 

@孔子廟  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47號  創建於康熙23年(1684)  主祀  孔子

左營舊城孔子廟,為鳳山縣學,由知縣楊芳聲肇建,
位於興隆莊北郊左側(今左營舊城國小內)。
日治時期以來至今僅剩一座三級古蹟「崇聖祠」,保存在左營舊城國小內,
祠後碑林記載史蹟。

康熙與雍正年間分別設教諭與訓導各一名,負責所屬生員的教學與其他教務,
清光緒元年募建,經三年落成,之後歷經五次修建,明治44年日人創設舊城公學校,
假孔子廟上課,大正3年,為新築校舍,拆去東、西兩廡和大成門;大正6年,
又以蟻害嚴重,拆去大成殿和禮門,至聖先師等神位則併放於南市文昌祠,
大正13年被改為舊城公學校校舍,因白蟻蛀蝕,建築本體逐漸損壞殆盡,民國72年重修。


@興隆淨寺  高雄市左營區新下街7巷4號   創建於清康熙28年(1689) 主祀  釋迦牟尼佛

興隆寺原建於1665年,明永曆19年,清康熙4年,位於興隆莊龜山山麓,原祀觀音普薩,
康熙58年知縣李丕煜重建,額「興隆寺」,乾隆58年、光緒11年曾兩次重修,
昭和14年,龜山及舊城被日人列為軍區要塞,興隆寺被毀,民國37年遷建改稱興隆淨寺。
 

@三鳳宮   高雄市三民區河北二路134號  創建於清康熙12年(1673)  主祀  中壇元帥

三鳳宮〔舊名三鳳亭〕,所祀主神為中壇元帥哪吒太子。
太子爺廟為昔時三塊厝住民之守護神,故又稱為三塊厝太子爺廟。
昔為茅葺草創,經過幾番擴展重修,使成為略具規模之廟宇,
據台灣文獻鳳山縣誌所載,太子廟再縣西十里,屋八間〔額三鳳亭〕,
同治年間張鑑道同治銜重修,至民國9年有重修一次,民國36年再重修,
民國53年為打通建國三路廟前段抵觸道路時被拆,擇地重建廟宇於現址。
廟名「三鳳」的由來自:「鳳山丘陵如飛鳳展翅。」,因鳳凰在民間被認為是瑞禽,
即有所謂「鳳凰來儀,國之徵祥」的說法 ,所以取此「鳳」字;而「三」字的根源,
是取高雄「三塊厝」的「三」,故名為「三鳳宮」。
 

@鹽埕三山國王廟   高雄市鹽埕區鹽埕街54號  創建於清乾隆25年(1760)   主祀  三山國王

高雄市鹽埕區一帶,原為瀨南鹽場,於康熙末年 (約1710年代),
由漳州南靖縣人趙元、蔡媽為、黃孔三人率鹽丁二十人所開拓。
三山國王廟是先民自大陸閩南渡台至打狗,見此地有漁、鹽之利可圖,
即蓋建簡陋竹籬茅舍群居,並將崇信敕封之三山國王迎移到此供奉,
康熙末年有漳籍?民二十餘人,移民打鼓澳大竹橋庄瀨南場,形成田村,
後來又有粵籍移民遷來,乾隆25年興建?埕街的三山國王廟。
道光14年,重建成略有基礎之小廟,光緒8年、光緒31年重修。
日治時代末期,實施皇民化運動,大肆焚燬各地的廟宇神像,為避免遭受厄運,
暫時將三山國王神像奉遷迴避,而改祀觀世音菩薩,廟名也暫改為壽山寺。
臺灣光復,才迎回三山國王等諸神奉祀,並恢復正名民國71年1月整修成為今日的規模。


@旗後天后宮  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創建於清清康熙12年(1673) 主祀   天上聖母

清康熙年間,福建漁民徐阿華因在海上遭遇颱風漂流到旗後,並發現有極佳的漁場,
回到福建之後,與同鄉的六戶人家舉家遷徙來到旗後,
並迎奉湄洲媽祖分靈在天后宮的現址上搭蓋的一座簡便的草寮供奉,並稱之為「媽祖宮」。
康熙30年之後,中國本土移居旗後的人口越來越多,而當時旗後的土地多屬於「無主地」,
居民爭相將土地劃為己有。

徐阿華唯恐媽祖宮的廟地也被居民侵佔,遂同當初一同來台的六姓族人共同劃定界地。
乾隆30年募資重建媽祖宮,將原來的茅草竹屋改成石造小廟。
光緒13年第一次的大規模修建,並正式更名為「天后宮」。
大正15年重建天后宮為兩殿兩護式,民國37年第三次大規模整建。
民國63年外壁以洗石重新修建。
 

@鼓山龍泉寺  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三路51巷59號  創建於清乾隆9年(1743) 主祀  觀世音菩薩

係由高僧經元大師繼籌建「元興寺」後,於乾隆9年間所建,
光緒十七年曾遭祝融波及,廟殿奉半焚毀,翌年經當地仕紳倡議重修,
因經費不多施工簡陋不復舊觀,今之遺址為民國12年所重建,為茅舍,後改瓦房,
寺名之由來,乃因附近有一龍泉,稱為「龍目井」。
「龍泉寺」於民國64年集興建「圓通寶殿」供奉一尊民國60年在「龍泉寺」後壽山麓,
台泥所掘出的百萬年前天然鐘乳石形成的石觀音像,
該石觀音經台灣省文獻會許成辛教授鑑定,
係地球自新生第四世紀至今超過一百萬年以上之歷史。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高雄市前金區五福三路151號   創建於清咸豐10年(1860)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也被稱為前金天主堂、玫瑰堂,
1858年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後,禁教解除。
西班牙屬地菲律賓的道明會派遣郭德剛及洪保祿二位神父到台灣傳教。

1859年5月15日,郭德剛和洪保祿,和四名中國籍傳教員自廈門起航,5月18日抵達打狗港。
同年12月,以龍銀六十二圓在當時前金靠海區域的教堂現址購置一筆土地,
並以稻稈茅草簡單的搭蓋了臨時傳教所,1860年以「土角磚」改建傳教所並命名為「聖母堂」。
1862年第一次改建,再以紅磚、咕咾石及三合土重新改建成聖堂。
1863年聖母堂完工,自西班牙玫瑰省迎奉聖母像供奉,並更名為「玫瑰聖母堂」。

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禎奉命為欽差大臣,到台灣辦理海防兼處理各國商貿海事,
並受當時的神父萬金本堂所託向清廷請奏准予傳教自由。
清穆宗納奏,賜照準「奉旨」和「天主堂」兩塊聖石,命沈葆禎親筆以剞石。

1875年沈葆禎再度到台灣,送予玫瑰聖母堂及萬巒萬金天主堂聖石。
1928年李安斯神父再次籌備改建聖堂,隔年正式施工。
但在拆除舊教堂時,「奉旨」碑被埋於土中。
1972年教友捐獻興建聖母亭挖掘地基時,挖出「奉旨」碑。
1995年:教廷提升玫瑰聖母堂為宗座聖殿。

 

                                   高雄縣
 

@龍山寺  高雄縣鳳山市中山路7號  創建於清乾隆30年(1765)  主祀  觀世音菩薩

相傳當時有一福建人來台,隨身攜帶觀音菩薩香火,在位於該寺址的古井汲水止渴時,
將香火掛於井旁的石榴樹上,忘了帶走,之後香火竟每夜發光,居民認為是菩薩顯靈,
乃將石榴樹雕成觀音佛像,建寺供奉。
嘉慶12年重修,道光15年再修,同治10年又修,之後未曾大修,因此古意十足。


@雙慈亭  高雄縣鳳山市三民路285之1號  創建於清乾隆18年(1753)  主祀 天上聖母

原名「天后宮」,本地人俗稱「媽祖廟」或「大廟」,最早奉祀觀音佛祖為主神。
乾隆18年增建前殿,並祀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因而退居後殿。
由於二尊主神皆為女性,信徒感念二聖慈悲為旨,而改稱天后宮為雙慈亭。
嘉慶23年、道光8年、光緒13年及民國61年先後四度重修,因此原貌盡失。
 

@城隍廟 城隍尊神 高雄縣鳳山市鳳明街66號  創建於清嘉慶5年(1800)  主祀  城隍爺

古制設縣,必建祠崇奉城隍爺,邑宰朔望展謁,事載祭典。
鳳山設縣,溯自康熙22年,時縣治置於興隆舊城(今左營)。
康熙57年,知縣李丕煜始於今左營倡建城隍廟,今香火仍盛,但已改屬高雄市。
乾隆51年莊大田之變,攻陷舊城,越二年事平,鳳山縣治遷置下陂頭(今鳳山市)。
嘉慶5年,知縣吳兆麟亦在鳳儀書院西邊,創建鳳山城隍廟,咸豐5年重修,
咸豐9年,又加粉飾,光緒21年,日本據台,廟被日方利用作支應陸軍病院,迨其遷出,
光緒34年重修,光復後雖曾修葺,因限於經費,僅略加修繕而已。
民國56年重修,歷時三載,煥然一新。


@曹公祠  高雄縣鳳山市曹公路23號   創建清咸豐10年(1860) 主祀 曹謹蒞

道光17年,河南省河內縣人曹謹蒞任鳳山縣知縣,
召集巧匠,從大樹鄉九曲塘引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的水,分段同時施工,
動用各地農民參與挖掘,依地勢高低,開圳導水,築埤蓄水,灌溉田畝。
兩年後水圳開鑿完成,灌溉區包括今高雄縣鳳山市、大寮鄉、
大樹鄉及高雄市小港區、前鎮區、苓雅區、新興區、三民區,圳路共四十四條,
全長四萬三百六十丈,可灌田三萬一千五百畝,可收早稻十五萬六千六百餘石。

知府熊一本為了嘉勉曹謹的賢能,特別把這條水圳叫做「曹公圳」,以紀念他的功勞,
道光21年,曹謹在離開就任淡水同知前又囑咐鄭蘭生和鄭宣治從赤山里、觀音外里、
半屏里、興隆內里和興隆外里鑿新水道,共四十六條。

這條圳稱為「曹公新圳」,從此曹公圳發揮了更大的功能。
咸豐10年,後人為感念知縣曹謹開圳治水,引渠溉田,澤被群黎,民生豐足,
尊稱為曹公,所開渠道曰曹公圳,並立曹公祠於鳳儀書院內。

光緒26年,台灣總督兒玉出巡鳳山,見「曹公祠」年久傾圯,捐資倡建,
在曹公路現址重建「曹公祠」,民國60年,高雄農田水利會整建「曹公祠」,
民國81年,將「曹公祠」升格為「曹公廟」。
 

@旗山天后宮  高雄縣旗山鎮永福街23巷16號 創建於清嘉慶21年(1816)主祀  天上聖母

旗山鎮原為西拉雅平埔族的馬卡道支族大傑巔社 (Taburian)的所在,
明鄭時期漢人開始入境拓墾,最初為「施里庄」,到了乾隆20年代更名為「蕃薯寮庄」,
乾隆28年大傑顛社北移至口隘庄(今日圓潭)及尾庄之間,現在溪洲國小後的山腰處,
光緒14年間曾改稱「太平庄」,清代時統歸為「羅漢外門里」的轄區,
康熙末年有鄭、蔡二姓移民入墾,乾隆年間陸續墾成,形成村莊。
旗山天后宮在嘉慶21年由黃群生先生捐獻土地作為興建廟地,嘉慶22年開始興建,
道光4年興建完成,道光24年重建成今日規模,民國35年重修,民國53年再次修建。
 

@燕巢神元宮  高雄縣燕巢鄉安招村安南路1號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  主祀 神農大帝

明永曆年間,鄭氏的援剿中鎮和援剿右鎮屯墾燕巢鄉,因而把這個地方叫做援剿。
民國9年,日本人將「援剿」改為燕巢庄。民國35年,燕巢鄉正式成立。
相傳康熙年間一位唐山來以補傘為業的外莊人到此莊休息,路過此地,
將自己攜帶的神農大帝、謝府元帥的金身,放在援剿右莊祀奉祖師爺的小廟中,
第二天卻請不走,經過擲茭,神意表示要留在此處,
康熙60年朱一貴(鴨母王)起義時,曾在此廟參拜求神指示,神示予不成功之意,
乾隆2年當地居民就在今廟右前方建廟祭祀,定名為「神農宮」。
乾隆35年信徒捐獻土地重建於現址,光緒31(1911)年重修,改稱「神元宮」。
 

@阿蓮超峰寺  高雄縣阿蓮鄉崗山村崗山5號  創建於乾隆28年(1763)主祀  觀世音菩薩

早在明朝期間,就有太僕寺少卿沈光文在大崗山結茅為庵,削髮為僧,奉佛潛修,
清雍正9年,又有遊僧紹光禪師在此結草為庵自修,是為超峰寺開基之始,
相傳由名僧紹光禪師,於清雍正9年在山上結茅自修,是為開山之始,
乾隆28年,台灣知府蔣元焄建觀音殿,民國6年,永定和尚重建觀音殿與新建大雄寶殿,
民國30年,日軍將大崗山作為要塞地區,迫令寺眾遷移山下,
被逼遷下山的寺僧,並沒有就各自散去,又於山下不遠處,新建一寺,今稱為新超峰寺,
台灣光復後,住持開照和尚,率眾回山重修超峰寺,盡復舊有規模,
目前除正殿之寺門仍為舊制外,陸續增建的羅漢殿,
及沿著山坡而上的西方三聖殿及拜殿、靈修室等,則為全新建築。
 

@內門紫竹寺  高雄縣內門鄉觀亭村中正路115巷18號  創建於康熙23年(1684)  主祀  觀世音菩薩

內門舊稱「羅漢門」,又稱「羅漢內門」,
其源來是羅漢門原為平埔語「RUOHAN」經漢譯而成,早期在荷蘭古文地圖中曾經出現。

由於最主要的河流,二仁溪上游河道至馬頭山附近的瑞山村和內東村交界處出口,
轉入田寮鄉,兩岸山地高聳險峻,地示巍峨重疊,有如羅漢把守在門口兩側,
而內盆地位於其後有如世外桃源的廳堂,於是先民就將平埔音「RUOHAN」,
附會為「羅漢門」。

相傳清順治年間,祖居於福建省德化縣五穀溪郭文良氏,在觀亭村蕃子路一帶定居,
安奉於住宅廳堂內的佛祖香爐竟然不知覺中飛到寺址的叢林中,
自置在蕃石榴樹枝三叉處,經郭家人發現請回後,仍然又飛回該處,
如此反復「請回」又「飛去」,終被鄉人傳開,縣丞葉文炳先生提議籌建廟宇,
康熙23年完工,乾隆17年,嘉慶19年,光緒9年及民國年重修,
民國58年開始重建,歷時十二年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遊魂 的頭像
    遊魂

    遊魂的窩

    遊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