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古廟--台南縣
 
 


@保西代天府   臺南縣歸仁鄉大廟村大廟5街31號  創建於明鄭時期  主祀 李、池、朱,三府千歲

王爺信仰僅流傳於閩南地區,可供搜羅與考證的歷史文獻相當缺乏,
僅知各姓王爺溯源各不相同,各種組合王爺的來源也不同,
朱、李、池三王爺,相傳是來自漳洲府漳蒲縣城南門外京仔社,
在台灣奉祀朱、李、池三王爺的廟不少,僅次於五府王爺廟,
傳說三府千歲原為結義兄弟,擅長管,樂技如神,聲名遠播,結果傳到京城皇帝耳中,
即召三人入宮御前演奏,不料宮中文武百官,在傾聽美妙樂聲後,統統暈倒,
皇帝懷疑這三人妖怪化身,斬頭示眾,三人冤魂昇天後,玉皇大帝憫其無辜喪生,
便勒封為王,並令其下凡稽查人間善惡。

另一說法︰朱王諱參、池王諱文魁、李王諱伯瑤,三人皆為高宗總章間(668-670),
翌府左郎將陳政及政子元光之部將,朱池二王為河南固始縣人;李王則為陝西三原人,
是衛國公李靖之孫,有子十三人,皆貴,後分衍漳洲府之龍溪、漳浦、海澄諸縣,
朱王子孫散居漳泉各地,池王後嗣則獨番於泉州之同安縣。

保西代天府初創建時無文字記載,但清雍元年、康熙25年及康熙33年就有文字記載,
另外康熙58年台南縣蔦松三老爺宮及的佳里金唐殿皆由此分靈建立。
因此決非雍正時期建立,創建年代應可追溯至明鄭時期,
而且亦是民間奉祀同屬朱池李三王爺或三老爺廟宇中,資格最老,地位最高者。

嘉慶10重修、道光29年重修、光緒18年大修建、民國13年大修前粘、廟頂廟壁,
民國30年為日人焚毀,民國35年修繕,民國50年建兩旁廟廂房十四間,
民國55年翻修,民國68年購地並修建殿堂,民國88年廟宇拆除重建今貌。


@仁壽宮   臺南縣歸仁鄉文化村文化街二段16號  創建於清雍正2年(1724) 主祀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姓吳,名本,字華基,別號東雲,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
父親吳通,母親黃氏,都是勤修功德,樂善好施之人。
民間相傳,有一夜,黃氏睡眠之中,夢見自己吞了一隻白龜,
醒來想起吞白龜是吉祥之兆,後來感覺懷有聖胎,此即保生大帝投胎。

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三月十五日,黃氏將分娩時,恍惚看見太白金星,
南陵使者和北斗星君,護送一個童子到她臥房門前說:
「這是紫微星君,前來投胎轉世的」,不久,吳本就誕生了。
誕生之時,異香滿室,霞光燦爛,空中有五色祥雲籠罩吳家上空,
周圍幾十里的村民都跑來觀看這奇妙的景致。

吳本上有大姊下有小弟,在家排行第二,自幼跟隨父親吳通討海維生,
又拜在當地有名的蛇醫門下,
學習捉蛇以及採藥治蛇傷的技巧。不久父親身染惡疾,家中貧困無錢治病,竟因此而逝。
母親煩勞過度,也相繼病故。吳本無奈之際,與小弟吳根一起投靠姊夫王舍人。

由於吳本年輕時,父母即雙雙過世,促使他對醫學更加潛心研究,
並發願當醫理有成之時,
必救治身染疾病之人,以濟世救人為自己的責任。傳說大帝十七歲時,離開故鄉,
四處探訪名師,
有一天,見到一異人在江上泛舟,並邀他同遊,他欣然登舟,不久,竟然到了崑崙山,
見到了西王母,在那裡住了七天,並跟隨西王母學習濟世救人的神方和驅魔逐邪的道術,
臨別之時,西王母並送了他一部珍貴的醫書,叮囑他濟世救人。
回家後,他潛心修真學道,並決定吃齋茹素,終生不娶。

大帝在二十四歲之時中舉人,官派御史,後來辭官回鄉,一心修身傳道,
他的超高醫術及神奇道行,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就詔他升天,於是,
在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元一○三六年)的五月二日午時,自白礁升天,享壽五十八歲。
在生之時,即有許多神奇之事蹟,在行醫救眾之餘,還著作醫書傳世,
共有內外科十三冊之多。

據台灣府志記載,仁壽宮創建於明鄭時期,主祀保生大帝之神尊為三百年前,
明朝定國公鄭源逵的部將吳鳩山,隨鄭成功來台,為祈海途順利,
乃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跪祈保生大帝金身一尊,隨身奉祀,安抵台灣島,
剛開始僅奉祀於吳宅。
後因大帝顯化,靈驗異常,地方人士多獲帝佑,乃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


信眾同心,建立廟堂,並於清雍正2年增建兩廂,規模始具,
咸豐4年、光緒7年、光緒31年、民國26年、民國50年修葺,
民國63年將舊廟全部拆除,重新興建,於民國64年完工,民國84年再次修葺。


@禹帝宮  臺南縣永康市鹽行路27號  創建於乾隆43年(1778)  主祀  夏禹

明末清初,延平郡王鄭成功,逐菏復台,鄭成功麾下大將,
參軍陳永華為濟民食裕國用,逐於現今洲仔尾之北,蔦松里之南,闢建鹽場。
鹽場日豐,參軍陳永華於北館寮西闢寮,以納行商走販,鹽行行庄乃得名。
日久庄民咸認此係海神暗中庇祐之功,於鹽場西南,鹽行庄東北角鹽堤,建一茅屋,
供奉楚霸王項羽為鎮殿神明,並迎奉三大閭大夫屈原為配享。
當時,廟雖簡陋,香火卻十分鼎盛。

清康熙22年台灣歸屬清朝建制,首任知府蔣毓英奉朝廷令,將鹽田官營化,
由官府出資,大舉招募庄民拓墾鹽田。
鹽產日漸倍增且量冠全台,庄民更感恩水神之庇護,再供奉大夏聖帝夏禹,
並尊封為主神,廟則正式定名為「禹帝宮」。

廟雖定名「禹帝宮」,每年祭典盛會,仍以農曆六月六日楚王項羽聖誕千秋日為之,
祭禹帝之聖禮反而未行,雍正4年,鹽政又改,鹽場分洲北,周南兩處,
鹽民鹽商合力將禹帝宮由茅屋改建為瓦,廟之芻型粗具。

乾隆年一場暴風雨,北鹽場坍毀,鹽田遷徒至安定,禹帝宮信眾銳減,年久失修,
廟貌斑剝。
乾隆43年,台澎兵備蔣元樞重建鹽場時,目睹禹帝宮搖搖欲墬,認為褻瀆神,
乃捐獻俸祿號召信眾資重建廟宇,規制為龍虎井加雙龍,
清咸豐11年,光緒24年歷經兩次整修,民國35年新化大地震,禹帝宮全毀。
民國36年,庄民於原址東南方約二百公尺處(即見廟址)重建。
重建之廟宇格局,民國89年再次重建。


@保寧宮   臺南縣永康市洲尾街78號  創建於清康熙2年(1663)  主祀  保生大帝

保寧宮在洲仔尾,即今鹽洲里,當時稱真君廟。
初建廟時,當時的臺灣知府蔣元樞曾親自監督建廟工程,廟後古榕一大株,蔭可數畝。

根據廟內石碑記載,保寧宮原亦奉祀觀音菩薩,
因康熙年間洪水氾濫,所奉之觀音菩薩神像流失,此神像流失後由赤山龍湖岩拾得,
昔日真君廟規模宏敞,相當現在的四倍大(現尚有地基遺蹟);
70多年後,因建構早已損害,有心人士決議重健,在乾隆元年翻修,並更名為「保寧宮」。
乾隆13年修建,清同治2年嘉南大地震,將百年建築毀於一夕,於是重建,
同治4年修復完竣,民國17年、民國22年陸續重修,
民國35年又遭逢大地震,廟宇毀傾,洲仔尾境小人稀,財源匱乏,無法重建,
於兩年後始能依舊址縮小規模,進行修建,重建為單殿式建築;
民國36年再次重修保寧宮,並於民國65年正式完工。


@廣護宮 廣惠聖王 臺南縣永康市大灣路286號  創建於創建於明永曆33年(1679)主祀  廣惠聖王

一︰大灣廣護宮是典型移民拓墾發展而成的廟宇,是永康居民的精神信仰中心,
又稱王公廟。
大灣古名大灣塘,三面環水,早期移民來台開墾,
有謝、汪、李、鄭、王、黃、陳、楊、劉九大姓開墾,早已成為聚落大村庄,
稱為長興里大灣庄。

當時有晉代謝安後裔,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人謝德明,
將家鄉神廣惠聖王謝安神位渡海奉祀於家族神壇,各姓人氏亦皆來拜,
香火鼎盛,神恩廣澤,
庄內姓氏興旺,眾人感恩澤乃推派各姓族長與謝德福(為謝德明之子)共商興建公廟,
以便大家朝夕奉祀,
康熙18年卜卦擇地建於大灣庄中心位置,地基磐立,號稱大灣王公廟,是大灣開基祖廟。
日據時代的皇民化政策是一場無可挽回的浩劫,
「毀神廟、除神明」將王公廟神像、古物毀壞無餘。
光復後民國34年即重建之,易名為廣護宮,目前的廟宇樣貌為民國80年(1991)修建。

二︰廣護宮,舊稱長興王公廟,是永康市歷史最久遠的廟宇。
由謝氏族人於永曆33年(1679)自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迎來謝氏守護神,
廣惠尊王謝安及姪元帥謝玄,並獻地集資建廟,稱為「王公廟」,
是當時漢人部落的公廟。
後來經過歷次的修建,至同治年間已具有三川、四垂、正殿的龍虎井建築。

光緒年間又增建左右護龍,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謝水藍等人又集資大修,
並改稱為「廣護宮」。

此後又經民國四十六年、五十七年二次整修。到七十八年重建,歷時四年,
耗資一億餘元,
廟體擴大採宮殿式造型,分中殿及左右廂室,外觀雄偉,遠處觀之,宛如三廟並立。
本廟為永康市唯一創建於明鄭時期且未遷離原址者,
惜諸多古文物皆於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的一場「毀神廟、除神明」的浩劫中,毀壞殆盡。
至今只剩同治三年(1864)所獻的石香爐一座,甚為可惜。

註:王公廟即大灣庄廟「廣護宮」,
因主祀俗稱王公爺的廣惠聖王謝安(謝府元帥)而得名,
此神傳係漳系謝德明所迎祀入台,創建於明永曆三十三年(1679)。


@開農宮   臺南縣仁德鄉上崙村上崙街401巷57號   創建於清康熙57年(1718) 主祀  神農大帝

開農宮原名「開天宮」,主祀的神農大帝,是蔦松腳來台祖──王氏夫婦,
自福建龍海奉迎神農大帝神像,隨鄭成功來台。
原先供奉於王氏家族中,康熙57年轄境之信徒集資興建廟宇,供眾朝拜。
同治43年信徒再次捐資修建,並更廟名為「開農宮」。
「皇民化」時期遭拆毀,光復後( 民國四十六年)轄境之信徒又再度籌款建廟。
今之廟堂是民國66年動工,民國71年11 月完工。

 

@文衡聖帝 臺南縣關廟鄉關廟村正義街37號  創建於康熙57年 (1718)  主祀 關聖帝君

明鄭時期,漢人自台江內海(今之安平至鹿耳門一帶),溯航新港溪(今之鹽水溪),
及其上游許寬溪(今之許縣溪)進入新豐里,墾荒聚落後,
該地稱為「香洋仔」或是「小 香洋」,
在明鄭氏台灣軍備圖記內就有小香洋民社之記載。
開拓「香洋仔」之居民為景仰關夫子聖德及祈求民安雨順,就建土屋葺茅茨堂宇供奉,
以便朝夕膜拜,距今已有三百餘年。

康熙59年貢生陳文達編纂的台灣縣志卷九寺廟條云:「在新豐里關帝廟,偽時建」,
偽時指明鄭時代。文中所指的「關帝廟」即現今關廟鄉的山西宮關帝廟。

康熙57年重建堂宇,乾隆27年由知府蔣允焄重建為正式廟宇,道光24年因郭光侯事 件,前後兩殿焚燬殆盡,惟中殿巍然獨在。
道光26年重建,至道光28年完工,咸豐3年大地震,除中殿外,其他受災倒圮,
咸豐5年重修,咸豐7年完成,同治元年又因大地震堂宇傾圮,獨中殿屹立如故。

雖歷三次災變,中殿皆無受損,同治6年復建完成,光緒26年修繕一次,
宣統3年修建,民國2年完工,隨之建醮,民國9年關帝廟街因施行市街庄制度,
改稱為關廟庄。

民國22年鳩資擴大規模重建,歷時二年完成,民國33年皇民化運動,焚燒神像,
迫令奉祀「大麻」,殿內二至五關帝神像由居民搶護匿藏,
其餘小型神像全被焚燬,獨對鎮殿之大聖像未敢侮蔑。

同年,
日本新豐郡守兒玉袈裟雄藉詞開闢通往日本神社(曾建在現時關廟國中之小山丘)之通路,
迫令拆除聖殿,但由曾水泉等冒險勸阻,始能倖免。
同年底日本軍部隊由人見中將率領進駐本地,強佔聖殿,使鄉人無法參詣。
民國34年日軍毀壞殿內陳設,然而仍不敢冒瀆關夫子聖像。
同年十月台灣光復,鄉人即修復聖廟,恭迎避難之神像重回殿內,關廟庄亦改稱關廟鄉。


@保生大帝廟  臺南縣新化鎮豐榮里洋子127號   創建於荷據時期  主祀  保生大帝

新化鎮……西元1650年時,荷蘭統治時期,約有為數550人希拉雅系平埔族在此聚居,
稱大目降﹝Tavokan﹞﹝山林之地﹞,
為荷蘭人教化之南縣境內五社之一﹝大目降─新化,新港─新市,
目加溜灣─善化,麻豆─麻豆,蕭壟─佳里﹞,因地處平原與海岸交界處,
可沿溪到達,當時為大目降洋仔港,為一進出產品吞吐站﹝今為新化豐榮里﹞。
明鄭之後,因取新歸化蕃社之意而命名新化。

日本統治台灣時,沿用前清地名,屬台南廳轄內並設置大目降支廳。
大正元年,本鎮改名新化街,屬台南州管轄,並置新化郡役所,
轄下有新化街、善化街、左鎮庄、南化庄、玉井庄、
楠西庄、山上庄、新市庄、安定庄等九街庄,光復後,改為新化鎮。

一︰在明末時期,此地名為「洋子」(當時可航行舢舨的商港就稱之為「洋子港」),
前有廣儲東河(許縣溪)入台江內海,可通往唐山(中國),因交通便利,
許多漢人經此移民入台。
西元1616年,由漳州人氏自家鄉奉迎神像參拜。西元1624年建廟。

二︰保生大帝廟創建年代,無正確資料可資考證,但灣縣志卷九雜記志載,
大道公廟建築於荷據時期,民國63年再度修建,在重行塑裝佛像金身時,
在觀音佛祖像背部發現刻有「民萬曆丙辰年 弟子蔡保禎 造」等字樣,
(佛像為名貴青斗石彫刻)按明萬曆丙辰年,為公元1616年,
較鄭成功登陸台灣,猶早四十五年,由此證明大帝宮確屬明祟禎年間(荷據時期)建造,
保生大帝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台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
民國3年重修,始改今名。


@竹圍北極殿  臺南縣玉井鄉竹圍村138號  創建於清康熙56年(1717)  主祀 玄天上帝

明朝永曆年間,玉井仍是荒煙處處,莽草叢林,瘴癘瀰漫,當時漢人由水路三重溪入墾,
經常為疾病所苦,為求祛邪去病,於是恭請大陸玄天上帝神尊(三帝爺公)入臺鎮駐,
並於俗名『營埔下』之『菜園坑』一地,搭建芧草簡屋為恭奉。
清康熙56年,有奉祀人夜夢帝爺公示警,諭示此地將有洪水氾濫之災,
人丁與廟物宜速遷離。
不久,天災頃至,廟體流失,於是原址重建新殿,正式命廟名為『北極殿』。
日據末期,大行皇民化運動,多方摧毀本省傳統信仰,毀廟焚神,無所不用其極。
當時郵便局長日人朝田次郎出面阻止本殿之拆除工作。

朝田次郎為本地當時之最高駐區統領,曾惠於玄帝之眷顧而順利尋回失物,
(據傳,玄帝諭示以墨汁混茶,趁夜黑時,押解竊取郵包的嫌犯們來到廟中,
告訴他們凡是有罪者,喝下此茶臉上會出現痕跡,結果竊賊心虛不敢一試,
暗中將茶水倒掉。
後來,掌燈一看,嫌犯之中,只有一人嘴上沒有墨汁黑印,此人即為偷郵包者),
其妻之病亦經請禱於玄帝而得以痊癒。因此當日人帶隊拆除廟體時,
他出於感恩之心出面請命保住建築。


@安定保安宮  臺南縣安定鄉安定村安定131號  創建於清嘉慶元年  主祀  保生大帝

保安宮創始於清嘉慶元年,初建廟於大道公營(即本宮東方一公里餘附近),供奉保生大帝。
據傳洲子尾保寧宮之金面大帝,
學甲慈濟宮之黑面大帝及本宮之紅面大帝皆出自唐山同一雕刻師手藝之軟身尊像。
其時神靈威嚇,香火鼎盛;為附近十八庄頭宗教信仰活動中心。
迨同治元年ㄧ次強烈地震,廟宇倒塌,庄頭式微。

本庄先賢歐陽梓乃提議十八庄之主事者共謀重建,擲筊決定新廟址,由油車庄得之。
然該庄民有感於地方太小,人口太少,歲時祭典經費負擔頗重。
再經協議,遂決定於直加弄庄,即今之現址重建;時為同治三年。


@善化慶安宮   臺南縣善化鎮中山路470號  創建於清乾隆13年(1748)主祀  天上聖母

善化舊稱目加留灣,荷據時代早已開墾完成,是台南縣較早開發地區。
清康熙48年,里人建文昌閣,嘉慶15年修建,同治元年因地震倒圯重建,
經地方倡建擴展規模,並改奉祀天聖母為主神。

民國31年日據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幸僅後殿部份被拆,二川大殿原貌得以保存,
民國38年地方人士捐款重修。
目前位於廟前馬路中央仍留有一口西元1636年的荷蘭古井,水質清澈且尚能飲用。
西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荷蘭據台時期,布爾克繼為第五任太守,
曾在此地開設「荷語教習所」(一稱天主教堂),傳授荷語,並掘「荷蘭井」供水飲用。
現本廟牌樓前留有「荷蘭井」之遺跡可資佐證。

清康熙24年(1685),台灣府令改建「文昌祠」於「荷語教習所」原址,
分東西廊,主祀文昌帝君,內設學堂,以教育地方推行儒家教義為主。
現慶安宮所供奉的五尊文昌帝君神像,傳是昔時文昌祠所留傳下來的。
清康熙48年、嘉慶15年修建、同治元年倒圯重建、民國三十八年重修。


@金唐殿  臺南縣佳里鎮中山路289號   創建於清康熙37年(1698)  主祀  朱、雷、殷,三王爺

今日的曾文溪為昔時灣裡溪、漚汪溪,因於道光年間改道,始如現在由西港南方入海流,
三百多年灣裡溪漚汪溪與台江內海所圍成簫隴半島,住有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人,
即為簫隴社,乃與麻荳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合為平埔族西拉雅四大社,
為本縣幾百年來古文化之源流。

明鄭時期軍備圖記「簫隴番社」、「召籠社」,
到清朝高拱乾的「台灣府志」稱為「簫隴社」,
「諸羅縣志」記載簫隴社隸屬於安定里西保,「台南縣志」之自然志彊域篇言:
「諸羅縣原設縣署於佳里興,屬開化里,與其南邊之簫隴社(今佳里鎮佳里)」,
屬安定里(明鄭永定里),兩地距離咫尺,現屬於毗鄰,昔時漚汪溪介於其間,
漚汪溪之上游曰灣裡溪‧‧‧‧‧‧」

明永曆15年,鄭成功退據台灣親率幕僚巡視四大社,
但見土壤肥沃、曠野無垠、地勢平坦,
即計劃施行「寓兵於農」政策,卻壯志未酬,乃由遺將陳永華承繼遺志,
於明永曆18年7月份派兵士於各地設營屯墾,實行兵農合一的屯田制度,
現今金唐殿前中山路到新生路一帶,有一條由北而南轉西流入河海之小溪,
溪流兩側就是當年國姓爺部屬派駐簫隴社鎮兵林可棟的墾殖地,昔日地形經日月星移,
已成今日佳里街面人車熙攘商業富庶之繁華地帶。自林可棟墾居簫隴社後,
於唐山先民聞風來此移民墾殖或經商者日益擴增,
慢慢與原住民平埔族形成漢番雜居之情景,
先民所建聚落更而變成簫隴街,而平埔族人刖居鄰廓地域。

 康熙年間,有先民渡海入墾台灣時,為求平安渡過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
乃奉請家鄉蕭王爺及觀音菩薩二尊神像隨行同渡,到了簫隴街後,
驅除瘟疫祈求合境平安,
乃將二神尊獻出供奉於平埔公廨,以便先民族人善信日夜膜拜,
此即為金唐殿之開基神尊,
先民林可棟於簫隴街拓荒墾地,日益擴張,從現在東寧里沿小溪兩側至建南里、安西里,
更達現在之嘉福里,舉目所及皆是他的墾地。

康熙37年,林可棟見漢人與日俱增,庇護著簫隴街的兩位神尊又屈居平埔族公廨內,
著實有寄人籬下之感,極需一獨立之精神寄託所在,乃捐獻現有所在廟地,建一廟,
顏曰:「代天府」,並敬獻「宏文求莫」木匾一楨,林可棟可謂是簫隴社漢人的開基祖。
「代天府」竣工完成,即向歸仁大人廟乞請香火返街雕塑神像奉祀,成為其名之始。
金唐殿建廟初期名曰「代天府」,此由乾隆54年石香爐刻有『簫隴庄代天府』為證。

乾隆51年,林爽文叛變,諸羅縣城幸有簫隴街義民支援堅毅守護始能數月不陷,
乃於翌年11月初13三下詔,頒賜御匾,
將簫隴堡改為「旌義里」以勒石及建「義民亭」以為永垂不朽之恩賜誌念,
並敕封「金唐殿」,賜「下馬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尊崇。


@西港慶安宮  臺南縣西港鄉西港村慶安路32號  創建於清康熙51年(1712)  主祀  天上聖母

西曆1661年,清順治18年4月29日(農曆4月初1),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
驅荷逐寇、反清復明,
率兵由鹿耳門北線尾(亦作北汕尾)登陸,並隨奉天上聖母,入台後,
安奉於媽祖宮(地名)以祈神靈之庇佑,其後,即派兵順水路入西港駐紮,
隨身恭請境主公、中壇元帥,以作庇護;據先代傳述,
其時兵士中有一位大陸堪輿家(俗稱地理師),
頗諳山川地理,鑑賞本宮現址為鯉穴聖地,鍾靈毓秀,如能於此建廟奉神,
必可「彰顯神威」、「護佑萬民」等語,當時地方先賢有識之士聞此之言,
隨即集資楚楚建立神壇,供奉境主公、中壇元帥諸神,以作晨昏之膜拜,
時在康熙年間,是為本宮建立之緣起。


@佳里興震興宮  臺南縣佳里鎮禮化里佳里興325號   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18)  主祀  雷府大將

康熙24年清朝在台設立一府三縣,也就是在台灣府(台南府)下設台灣(澎湖)、鳳山、
諸羅三縣,
其中諸羅縣治便是設在佳里興堡,管轄中至台南間諸山羅列之地。至康熙四十年,
才因該地太靠近海岸,不適合建城,而將縣治遷至諸羅山莊(嘉義),
 至今佳里興震興宮還留有「古天興縣治」紀念碑,供人懷念。

就在設縣這一年,來這裡開拓的先民,基於信仰需要,首建一座公厝於現在廟址。
雍正元年(1718),改建清水宮,後因清水宮破舊,於同治七年重建。始稱「震興宮」。

本宮最著名的古物,便是重建時,
葉王為本廟所做的交趾陶作品四十五件 計有憨番扛廟角,
七才子過關,八仙過海,博古通今等等,是葉王晚年作品。內政部已將本宮葉王作品,
列入國寶級稀世珍品,特別管理。
可惜在民國六十九年和民國七十年兩度失竊,被盜三十四件之多。


@學甲慈濟宮  臺南縣學甲鎮濟生路170號  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  主祀  保生大帝

明永曆15年,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的軍民追隨鄭成功渡台墾居,為求渡海平安,
便由家鄉迎請慈濟宮神明--保生二大帝、謝府元帥、中壇元帥三座神像一同渡海庇護眾生。
三月十一日在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平安上岸,隨後先民們散居在今北門、學甲一帶,

並在學甲搭建草寮奉祀三尊大神,這便是慈濟宮的前身。
由於保生大帝神威靈顯,香火鼎盛,信徒便在康熙四十年,
集資重建華南宮殿式廟宇,名為慈濟宮。

康熙40年募建廟宇,乾隆 8年趙姓居民獻地建廟,嘉慶11年重修。
同治元年鄉紳募捐,大興土木,於咸豐10年動工,歷時兩年告成。
明治35年、大正12年修繕,昭和 6年醵金重建,民國48年大修。


@南鯤鯓代天府  臺南縣北門鄉鯤江村976號  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  主祀  五府千歲

明朝末年的一個晚上,數十名漁民正在南鯤鯓沙汕上捕魚,
忽然從海上飄來一陣鐘鼓管弦的樂聲,
並且出現一艘三檣的大帆船,緩緩駛進南鯤鯓灣。
隔天,這些漁民一齊到港口看個究竟,結果只看到一艘破舊的小船停在岸邊,
裡面載著六尊神像,分別寫著:「 大王李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
四王朱府千歲、五王范府千歲、中軍府」,以及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

漁民於是將這些神像供奉在草寮內,早晚焚香膜拜,結果從那天起,漁民只要出海捕魚,一定滿載而歸。
從此神威廣播,信徒也越來越多。後來有人提議建廟來供奉神明,但是因為財力不夠,
只好祈求五王另外找尋吉地。在隆重祭祀之後,漁民們恭送王船出港。

想不到出港不到一佪時辰,王船竟然又逆流返航,而且停靠在原來的地方。
漁民驚訝不已,並認為五王打算長駐在這裡,所以再次恭迎上岸,安奉在草廟中祭拜。
王船逆流返航的神蹟遠近轟動,朝聖謁拜的人絡繹不絕,居民的生活也因為漁獲豐富,
而日漸改善。
後來沿海居民感受到神恩浩蕩,再度提議為五王建廟,於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建廟工程正式展開。

這時三王吳府千歲親自起駕,選定吉地在南鯤鯓的南邊,大王李府千歲也大顯神通,
將金紙變成白銀,並且化成漁民遠渡福州買杉、泉州購石、漳州沽磚瓦,
又租船將這些建材運回南鯤鯓,隨後展開建廟工程。神廟建築期間,
泉州名雕刻師「媽福師」受五王託夢,隻身來台雕刻神像,原王船內的神木劃有六段,
媽福師依指示取前五段雕刻成五王金身,第六段雕刻成中軍府,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開基正身」神像神像完成後,
五王選擇吉時於四月二十六日午時開光點眼,
由高功法師主持,點睛後神像鏗然有聲,振動不已,其中三王振動最為激烈,
足足有半個時辰之久。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終於在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完工,稱為「南鯤鯓廟」。
因為是開台首廟,所以也叫做「開山廟」,而五府千歲也因此被尊為「南鯤鯓王」。
五王建廟所在的南鯤鯓沙汕,在地理風水上屬於「浮水金獅活穴」。

這裡有三件寶物:一、白榔樹:相傳急水溪是一條盲龍,無法自行向流。
而白糠榔樹生於廟後,是浮水金獅的尾巴,急水溪就是靠獅尾的招示,左沖右轉,
九九八十一轉後才能到達海面,
也因此鯤鯓山才能免除山洪的侵襲。二、白馬鞍藤頭:這件寶物生在海底,
根藤密佈纏繞,具有保持水土和轉海水為淡水的功用。
三、烏金石:位於「石井崙」的井邊,是漁民汲水時的踏板,相傳可以避水氣,
更可以防止海水倒灌。鯤鯓三寶的地靈顯赫,使得「鯤鯓王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不料,有一天來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曾因破戒,遭受過五王的譴責,因而懷恨在心,
知道五王在這裡建廟,特地前來報復。他利用夜深人靜的時候,砍倒白康榔樹,
並挖出樹心而去。

後來,荷蘭人(昔稱紅毛番)又盜走烏金石,並且掘取白馬鞍藤頭,
於是南鯤鯓的地理風水盡遭破壞,不久,山崩海嘯、山洪暴發,
南鯤鯓海汕就這樣慢慢被海水吞沒了。
自從南鯤鯓海汕被破壞沈埋後,五王就開始重新尋找吉地,準備遷建,
以便執行「代天巡狩」的職責。
有一天,三王吳府千歲親自起駕,直奔 榔山,並卜得「虎穴」吉地,
打算當作第二次建廟的地點。

康榔山的地權原本是屬於鹽水港茄苳腳吳公烈先生所有,山中有一塊直徑二尺的圓形地,
四季不沾露水,大雨不濕其地,就是「虎穴」。
吳公烈多次請地理師尋找,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得知三王爺起駕勘得「虎穴」,
驚嘆之餘,將該地恭獻出來做為建廟的用地。

康榔山向來為「囝仔公」所佔領,囝仔公生前是一個牧童,死後葬在這裡,
因得到靈氣而成神。
囝仔公知道五王要在這裡建廟,馬上提出抗議,說:「這塊地是我生前所有,
埋有銅針為證」。
五王反駁說:「我們早在渡海來台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 」。


雙方會同土地公相驗,結果:「銅針」插在「錢」孔之中,無法公斷。
雙方由爭吵轉為武鬥,囝仔公召集陰兵陰將和五王展開一場「神鬼大戰」。
後來,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
雙方訂下契約:一、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二、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
三、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

現在三王吳府千歲的神像額頭有一道傷痕,就是當年那場大戰所留下來的英勇標幟,
廟方曾經多次請工匠來修補,都無法成功。

戰火停息,建廟工程於嘉慶二十二(西元1817年)丁丑二月晦日正式動工。
但是工程浩大,
建材物資相當缺乏,幸好有麻豆民婦郭鳳,受五王托夢,乘坐烏轎前來,
捐獻白銀一千兩,使得工程能夠順利進行。

道光二年(1822)年六月六日完工,取名為「南鯤鯓代天府」,
整個建廟工程先後歷時五年又四個多月。後來又在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
增建後殿「青山寺」,崇祀觀音佛祖,以紀念當年調停的功勞。日據時期,
廟後的急水溪常常氾濫成災,嚴重影響到廟地的安危,並使得廟和北榔山幾乎隔離斷絕,
往來只能依靠排筏。

沒多久,「囝仔公」首當其衝被洪水沖垮,後來只好遷徙到代天府東北處暫住。
民國六年,廟宇距離支流僅十來步,南鯤鯓廟岌岌可危。
這時,五王起駕,畫了七張「犁頭符」,然後命人購買犁頭七個、大鑼二面,前往祭溪。
作法完後,廟南尖地逐漸浮復。

隔年,廟方奉五王指示,發動善信二萬餘人築堤護廟,不出數月,堤防築成,
稱之為「五王堤」。
五王堤完成後,南鯤鯓已沒有後顧之憂,「囝仔公」於是遷回原地重建小廟,
廟稱「萬善堂」,神稱「萬善爺」,並雕造金身和鎮殿金身各一尊。


@麻豆代天府   台南縣麻豆鎮南勢里關帝廟60號  創建於清咸豐7年(1857)  主祀  五府千歲

麻豆鎮原為西拉雅族番社,為倒風內海古老庄社之一。
據耆老言,昔日麻豆社東隅有一地名為牛稠庄水堀頭,是以前麻豆港碼頭,商務鼎盛,
繁華一時。

明末,此地漂來彼岸王船,牛稠庄先民恭迎,就地搭建簡陋草寮奉祀,後因神恩浩蕩,
加上生活條件改善,乃集資擴大舊有規模,顏廟號曰:「保寧宮」,
此乃麻豆代天府的前身。
後因牛稠庄水堀頭龍湖鳳穴地理慘遭人為破壞,人丁俱失,
保寧宮被逼遷建於麻荳庄頂街,廟號改稱「保安宮」。

民國四十五(一九五六)年,在南鯤鯓廟五府千歲的指示下,水堀頭重啟靈穴,
恢復往昔的雄風、勝跡。並在地方父老的奔走呼籲,信眾慷慨捐輸,踴躍響應,
麻豆代天府終勘定於「保寧宮」的原址。由於建廟歷史短,因此保留的古文物並不多。


@麻豆文衡殿   臺南縣麻豆鎮南勢里3鄰關帝廟23號  創建於清雍正12年 (1710 )  主祀  關聖帝君

漢人移民,初期大都聚居海岸港口,以後才漸漸分散各地墾農,
而這些港口往往形成街市。
早年麻豆街舊址在麻豆港兩側,相傳後牛稠、崁頂兩庄的居民非常富有,
此由目前麻豆港碼頭遺蹟周圍隨處可見的青花瓷碎片,可以想見當年是一繁榮的街市,
而那時漢人的麻豆街與平埔人的麻豆社分別即位於今文衡殿兩側。

麻豆文衡殿又稱關帝廟,關帝廟的建立代表著當時麻豆市鎮興起、經濟繁榮、文治發達,
由此可見在十八世紀初葉,麻豆已由移墾社會轉變成有文化內涵的文治社會。
廟宇屢有重建,但廟內仍保存兩塊立於乾隆四十二年及四十三年的古碑,
碑文中可發現十多個平埔族人的名字,並透露出平埔族人與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由此可見當時兩族已有雜居情形,而且平埔人也接受漢人的宗教信仰,並且逐漸漢化。
關帝廟於乾隆三十九年重修。嘉慶及道光年間兩次修葺。同治七年重建,
並改西南向廟宇為座西朝東,民國二十四年、四十八年及五十三年重修,
民國八十一年拆除重建。


@茅港尾天后宮   臺南縣下營鄉茅港村茅港尾163號 創建於清康熙16年 (1677 )  主祀  天上聖母

清初的茅港尾,因為茅港尾港是台南府與嘉義縣之間人馬必宿地,因此相當繁華,
由於港口都市之故,奉祀“海上女神”媽祖的茅港尾天后宮也就因應而生,
廟宇草創時間於康熙16年,聖母金身是直接由大陸湄洲分靈而來,
康熙49年興建天后宮,直到六年後才完工。    
天后宮歷經多次重修,民國9年,茅港尾行政區域歸屬下營庄,當時曾有庄民小幅翻修,
但經日皇民化運動,廟宇無人整修而破爛不堪,直到民國十年地方重建聲浪日起,
而在次年拆舊廟,增購新地擴大興建,目前大家所見外觀,
乃於民國六十五年時重修竣工。

媽祖坐牢一百年‥‥事件發生在台南下營鄉茅港尾天后宮,
當時的茅港尾是一個繁榮的港口,
地理位置居於嘉義與台南的中間,是南北經商往來必定經過的地方;
北港媽祖每年前往台南進香,
中途也一定都會夜宿茅港尾天后宮,由此可見得其重要性清同治元年(1862)的5月11日,
茅港尾天后宮忽然發爐並且起乩,昭示媽祖旨意說當天會有大災難降臨,
由於當時的茅港尾相當繁榮富庶,常有盜賊來劫掠,
所以信徒都以為是強盜要來當天晚上家家戶戶都緊閉門窗,
人人手持武器並且撒豆子在庭院中,
意圖使盜匪摔倒給予痛擊,沒想到此時一陣劇烈的天搖地動,
百年大地震使得茅港尾成了人間煉獄媽祖的好意示警遭到誤解,成了死傷慘重的主因,
茅港尾成了一片廢墟,天后宮也全毀,而且媽祖也因為洩漏天機,犯天條入獄一百年。

據廟方說自從媽祖坐牢以後,茅港尾也就不再繁華,一直到一百年後(民國51年)媽祖出獄,
茅港尾才又重現生機,當地的耆老還說,媽祖為了告訴當地百姓祂已經出獄,
還發生兩件令人匪夷所思的顯靈事件第一件顯靈事件,
在廟宇的屋頂出現一顆發出毫光的珠,據說當時大部分人都有目擊。

第二件顯靈事件,是媽祖降乩示意在廟後方的田裡,有一塊浮出地面的石碑,
要信徒將它搬回廟裡,有趣的是一百年來這塊田是有從事耕作的,
但是石碑從來沒被挖掘到,
據說這塊石碑是當年與媽祖有恩怨的﹝許媽超﹞埋下的,用意是要破壞媽祖廟的風水,
斷媽祖的香火。

"有許媽超就無北港媽祖、有北港媽祖就無許媽超"
茅港尾這個地方在清朝時期,為臺南府治與嘉義縣治的中間驛亭,為一主要的交通孔道。
因兩方來往的旅客到此都要住宿,所以公館旅舍等建築物並起,以致此農村一時昌盛。

在茅港尾保有一處半旗營社,曾出一姓許名媽超的人物,他自幼父母雙亡,
由其祖母撫養,孤苦伶仃。有一日遇王得祿衣錦還鄉,許媽超祖孫即攔較喊冤,
因其地產被麻豆人侵佔不還,為此伸冤,後被得祿認為義子並收為廝養卒。
但許媽超生來蠻橫性格,下地有五百巾的力量,曾隨王子爵晉省,而驕養成習,
遂與協戎某子肇事。即被子爵遣回臺灣。

而他卻說子爵叫他回來管家,並大事招群買馬,構成一大勢力,十八庄頭無人敢犯。
當時臺南天后宮照例每三年一次往北港進香迎接媽祖,而南北二路的善男信女,
宋江陣頭都隨駕陸續不絕。

又每年三月十三日到茅港尾,十四日入府城為例,而此次到茅港尾時,
恰巧許媽超又與李某爭風起事。
許媽超率眾大鬧香陣,而且裸體赤足無禮神轎較,是時香客擁擠塞途,
看此光景即大起不平,
並大聲叫曰「有茅港尾許媽超,就無北港媽祖;有北港媽祖,就無茅港尾許媽超。」
同時媽祖的神轎大為發輦,直向社內許家,媽超也看眾怒難犯,急忙逃回將大門深鎖。
有一次有一女香客到茅港尾,許媽超見其美,遂用盡權勢強奪此女回家,任其摧殘。

女香客原是灣裡某的小星,她歸則哭訴家人,恰巧許媽超來灣裡,
某即邀請壯士數十人,圍擊許媽超於巡檢衙前,
媽超即叫戲班的老生保衛跑回茅港尾求救,果然不久,百千援兵蜂擁而至。
幸有和事佬出面,不致流血而平事。許媽超這樣橫行四方,逆天逆地神人皆怒。
媽祖即託夢官人,官方自此有意鏟除這個地痞,但卻無人敢先動手。

是時下營庄黑香火會仔頭陳津,曾為媽超戲班所侮辱,聞官方有掠媽超之意,
即跑到頂山仔庄(今七股鄉),找一位他的堂親陳秋馨,告訴諸事。
陳秋馨即選七十二名部下,
星夜到茅港尾來,他在途中沿路摸部下的胸邊,如有動悸不停者即遣回,
至目的地竟剩三十六名。


幸虧當時許媽超站在戲棚頂,三十六名的勇士即能圍捕媽超,要是媽超一下地來,
即發生五百斤力,恐怕任何人都會抵擋不住。
他們劫許媽超到麻豆即換囚車,而由蕭瓏送到府城交官辦理,但其中兩名壯士,
因跳下池塘被菱角藤絆住,遂被媽超的部下殺害,於是轟動一時的許媽超事件,
竟因此犧牲而平。


@茅港尾觀音寺  臺南縣下營鄉茅港村茅港尾81號 創建於清康熙46年(1707)  主祀 觀世音菩薩

 觀音寺早年稱「觀音亭」,民國四十二年在珍妙尼師的住持曾一度更名為「慈光寺」,
但不久又恢復原名。
茅港尾昔為台南經諸羅赴北部之要道,如經西之佳里興則溪港汪洋,
而東烏山頭則崎嶇疊巘,不易於行,經茅港尾飭綿橋之中路,適為正路也。
因地理形勢之使然,茅港尾乃成為南北必經之樞紐焉。

茅港於永曆末年始創丕基,迨及康熙之世,暫及昌大。當時台灣初闢,北自諸羅縣,
南止承天府,相去百里,東經西涉,南來北往,均須假道於此。
故自康熙中葉,即成本縣交通要衝,人物薈翠制度漸備,仍為各庄之冠。
後因海水漸退,土地日浮,四通八達舟車咸宜,道(光)咸(豐)年問尤為繁盛。
迨至光緒壬戌年大震災後日漸衰退,然而宮觀之香火猶盛,其為德也遠矣。

觀音寺位處茅港尾街頭,昔日稱「街頭廟」,創建於明永曆31年、清康熙16年,
意即鄭成功到台後十六年建於今址,諸羅縣誌記載,公元1707年,
諸羅縣知縣李鏞及參將張固再協同擴建,寺地為茅港尾街歐陽錫先生捐獻。
觀音寺先後毀於兵燹與地震,於公元1931年募款重建,於翌年冬興築完成,
恢復堂皇舊觀。

諸羅縣誌記載之觀音宮即指今觀音寺,
惟今茅港尾觀音寺沿革誌及柱中對聯「背山面水流迴九曲原稱竹寺,
植柏種篁息千群後易音亭」,
以觀音寺為明鄭部曲歐興德興建之古剎---竹仔寺,乃是誤傳。


@赤山龍湖巖  臺南縣六甲鄉龍湖村珊瑚路198巷1號  創建於明永曆19年(1665年)  主祀 觀世音菩薩

赤山龍湖巖近鄰烏山頭水庫,相傳永曆16年(清康熙元年),南部發生大水災,
在現永康洲仔尾附近(即現安平港支流),被人發現浮現一塊青砥石,狀似觀音菩薩,
相傳是由南海普陀山漂流到此,但這塊奇石卻重得無法搬移,
適逢住在現六甲鄉赤山堡的庄民胡劍刀運糖經過得知此事,於是前往參拜,
並禱告希望能請菩薩到赤山堡奉香,果然輕輕請上牛車,當時覺得輕如鴻毛,
回到龍湖村時,
佛像如釘牢般不動如山,問卜後得知佛意留在赤山巖,於是迎入奉祀。

明永曆19年鄭成功部將陳永華參軍,駐軍本寺附近,時間晨鐘暮鼓,乃尋聲至寺,
見二人於寺內誦經禮佛,微妙莊嚴而有所悟,見寺境優美,外苑左右環山,叢林茂密,
景色秀麗,自然形成優美之景象,經勘查地理名曰「龍蝦公出港」穴地,
正宜闢為佛門聖地,
因是披荊斬棘,興建本寺,於興工中挖出菩薩相一尊及石香爐一具,現均供奉,
保存寺中,翌年三月竣工,命名為赤山龍湖巖,赤山龍湖巖歷經多次修建,
目前所見的建築外觀是在民國六十一年所修整。


@火山碧雲寺  臺南縣白河鎮仙草里火山1號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  主祀 觀世音菩薩

碧雲寺座落於關仔嶺半山腰中,「水火同源」與同屬一脈源,
地下蘊涵豐富之天然氣,故名「火山碧雲寺」。

清康熙40年第一代開山祖師釋應祥,由福建省泉州府名剎開元寺奉請一尊觀音佛祖聖像,
渡海來台,從竹仔港( 今高雄縣永安鄉)登陸上岸,
隨後寄居於阿公店(今高雄縣岡山鎮),
數月後為了尋找更適合參禪悟道的環境,再奉迎觀音佛祖遍遊南部各大叢林,
最後於枕頭山下(今台南縣白河鎮仙草埔)暫且落腳。

時光荏冉,歲月如梭,如此過了數年,由於應祥師通徹孔孟之學及勘輿之術,
發現於枕頭山南麓半山腰有一處「半壁吊燈火」之靈穴更適合靈修參禪;
應祥師遂獨自帶著觀音佛祖上山,披荊斬棘,草建茅堂,即為為本寺之前身。
嘉慶13年正式興建寺廟,稱為碧雲寺。


@大仙寺  臺南縣白河鎮仙草里8鄰岩前1號  創建於康熙40年(1701)  主祀 釋迦牟尼佛

在明鄭明代,由大陸來台墾居的人民愈來愈多,當時參軍陳永華將軍,
便邀請參徹禪師來台講授佛理。

康熙40年(1701),禪師從龍岩出遊,路經岩井,在石几土休息,
想不到隨身攜帶的佛像竟然抬不動了,他想此地必是個有佛緣的地方,
便在此地結茅定居。
乾隆12年,由參徹禪師的弟子鶴齡禪師,集資建設佛殿,稱作「火山大仙巖」。
此後又幾經修建,民國20年改名「大仙寺」。
現今大仙寺規模之壯麗宏偉,在全省古寺中,算是數一數二的。

寺在白河關仔嶺的山麓,山姿秀麗,風光明媚。每當晨昏,莊嚴暮鼓加上山間濛濛薄霧,
恬靜中透著一份脫俗的雅緻。大仙寺內部建有大雄寶殿、觀音寶殿、三寶殿及地藏寶殿,
依山勢建成,拾級而上,氣派非凡。
民國六十年,又在寺外蓋上長城般的紅牆,環繞寺廟,上面覆蓋黃色琉璃瓦,真是美觀。


@下茄冬泰安宮  臺南縣後壁鄉茄苳村4號 創建於道光2年(1822)  主祀 天上聖母

清順治16年(1659),
有位唐山商人隨身攜帶四寸金身的「七寶銅湄洲媽祖」行經至此(下茄苳),
午間在露店進餐,將包袱置於古井蓋上,食罷要離去時,包袱卻重如千斤無法提起,
致不知所措,後經村民指點「卜杯」擲筊請示,始知媽祖相中此地「黃涼傘」地理,
要在此地救世濟民,
庄人乃搭簡廟供奉,媽祖在此大顯神威,有求必應,吸引鄰近村莊信徒前來參拜。

入清以後(一說康熙廿三年,一說乾隆四十年),此地韓姓富商首倡建廟之議,
集資一千圓建廟,稱「泰安宮」,同時雕塑軟身大聖母神像,
將原四吋金身「七寶銅湄洲媽祖」置入軟身大媽腹中,並迎請中壇元帥合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