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古廟--台南市之二
@廣慈庵 台南市北區公園路944巷1號 創建於清康熙31年(1692) 主祀 觀音世菩薩
康熙31年由諸羅縣知縣張伊撥給香燈田租穀創建,在佛教,專住女流者謂之「庵」,
「廣慈庵」起初規模甚小,後因諸羅縣知事張珺元得病,祈求佛祖而痊癒,
於是獻金增建寺宇。
道光26年曾經重修,民國51年因廟宇傾塌再度修繕,
在昔日,府城有四大尼庵,即白龍庵、廣慈庵、萬福庵、西來庵,
其中的廣慈庵原本為純佛寺,後來迎入白龍庵的五福大帝(五顯大帝),
建築改建為道教寺廟形式,並改名為廣慈院,成為佛道兼收的寺院。
@元和宮 臺南市北區北華街311號 創建於清康熙35年(1696) 主祀 五福大帝
府城福州籍官兵從福州白龍庵迎奉香火來台,
於市仔頭(今中山公園、公園路)總鎮府衙旁建(全台白龍庵),後來漳、泉民眾為奉祀方便,
又從福州白龍庵另迎香火至亭仔腳街(今青年路)建西來庵,
形成府城早期信奉五福大帝的兩大系統。
清康熙二十三年,台灣府首任總兵在今中山公園旁機車停車場,
闢建總鎮衙署,府兵多由福建調來輪番更戌,為求渡海來台航程平安,
遂自福州白龍庵迎來五福大帝神像,於衙內闢建白龍庵供奉,
光緒24年日軍據為軍營用地,台灣光復後於現址重建。
@三老爺宮 諸府千歲 臺南市北區裕民街86號 創建於乾隆15年(1750) 主祀 天上聖母
為明朝遺臣所建祠宇,祀朱王爺,而朱王爺即開台延平郡王鄭國姓,
昔時鄭國姓軍隊由禾寮港德慶溪(原本宮廟前)登岸,曾駐軍於此(昔時稱為尖山),
圍攻赤崁樓,致使荷蘭人投降,鄭國姓來台一年即告圓寂,遺臣為崇仰且功德,
乃塑造金身奉祀,康熙23年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將軍,征台入關,嗣子鄭克爽降清,
里民為避隱清官面目,而將鄭國姓爺改尊奉為朱王爺(鄭國姓之國姓為朱),繼續崇奉。
乾隆15年三老爺街,安祿境街及鴨母寮街(本宮廟前之市場昔時稱鴨母寮菜市仔),
等里民合力捐建擴大廟宇,嘉慶12年倡修一次。 咸豐11年有所修茸。光緒15年倡修一次。
民國12年重建。
平中日戰爭,廟宇被炸損,加以年久未修,面目全非。
民國38年鳩資重建, 民國56年重修, 今之廟貌乃民國85年重建完成。
@神農殿 臺南市北區長北街192號 創建於清咸豐七年(1857) 主祀 神農大帝
亦稱五穀王廟,日據時期管理欠善,任其荒廢,終於傾圯,
至民國43年始予重建,清代屬官廟,香火不盛,現託元和宮管理。
@總趕宮 台南市中正路一三一巷十三號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 主祀 聖公爺
原名聖公宮,位於中樓仔街海防署前,
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又訛稱總趕宮,主祀聖公爺。
聖公爺,姓倪,名已佚傳,民間多尊稱為倪聖公,由於生長海濱,熟諳港道,歿而為神,
總管海舶,所以又稱總管爺,總管宮便是因此得名。
臺灣地處海外,與大陸交通連繫只靠海運;聖公爺職司海舶,原為漳桌舟人所奉,
漳泉籍移民來臺,更敬祀為臺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也是臺南府城獨育的神祇,
經嘉慶、道光、光緒及民國等數度重修,廟貌有顯著的改變,
民國74年重建成北方式樣的觀音廳,與主建築體不太搭配。
@開基靈祐宮 臺南市中西區赤崁東街86號 創建於明永曆25年(1671) 主祀 玄天上帝
康熙37年,總鎮張玉麒來台,在洋遭遇風暴,「夢神披髮跣足,自檣而降」,
安平浪淨後安抵岸邊,為感念神恩,而修建臺南開基靈祐宮,主奉祀玄天上帝,
康熙30年在廟後增建「蔣公祠」,祭祀臺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
乾隆15年由於東安坊的縣署右有城守營,前有鎮標右營,每日槍砲演習,
噪音不斷且連續七任知縣均在任內去世,
當時剛上任的知縣魯鼎梅認為縣署不祥且過於狹隘,
因此將它移建於鎮北坊赤崁樓右側(今成功國小位置),坐東向西,
與當時東向的台南開基天祐宮相依。魯鼎梅並對縣署左側的赤崁樓加以整治,
於歲時打掃清理供人玩,也因此使得台南開基靈祐宮的香火大盛。
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及咸豐年間,均曾加以修繕,
嘉慶二年重修,道光15年、咸豐6年重修繕,民國74年進行大規模整修,
工程歷經六年完成,重建成今日之主要廟貌規模。
@開基武廟 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14號 創建於明永曆23年(1669) 主祀 關聖帝君
全台灣首座關帝廟,故原名為「開基武廟」。
又因該廟與祀典武廟同為祭祀關公的廟宇,且面積較小,
因此一般人都稱此廟為小關帝廟,
據傳神像係鄭成功部下從晉江土門關帝廳奉請而來者,初搭寮祀之,
康熙58年重修,嘉慶23年、光緒2年歷加修葺,該廟創建於明鄭時期,較祀典武廟為早,
與大關帝廟不同的,開基武廟不但面積較小,19世紀前也為民間所興建維護,
因此維護上不若祀典武廟。
不但如此,在經過多次整建後,該廟留存部分,僅剩下當初武廟的正殿部分,
因此指定該建物為古蹟時,特地命名為「該基武廟原正殿」,
1945年該廟受盟軍轟炸,幾乎全毀。二戰後,經過地方仕紳籌款後,才於原址重建,
之後,又經過數次整修。而雖然現今古蹟為1976年所興修,
不過該正殿部分仍依稀可見以往風貌。除此,正殿所留存的匾額等文物也頗為豐富。
@孔廟 台南市南門路2號 創建於明永曆19年(1665) 主祀 孔子
為明鄭時期鄭經採用諮議參軍陳永華的提議所建,創設的地點在當時的承天府鬼仔埔,
建築物以祭祀孔子先師聖廟為主體,旁設明倫堂,以設學延師、舉賢取士,
不僅成為臺灣地區創建最早的孔子廟,同時也開啟了臺灣儒學的先聲,又稱「全臺首學」。
康熙23年,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及知府「蔣毓英」,鑑於明鄭草創的聖廟形制簡陋,
因此各捐銀百兩,加以修建,並改稱「先師廟」,康熙51年,
分巡臺廈兵備道「陳璸」又大規模修建,清乾隆時,孔廟又漸傾圮,
於是又加以重建整修,嘉慶與同治年間因大地震等因,廟舍逐漸破壞。
日本據臺後,廟舍一再被移作其他用途,孔廟曾被充當日軍屯駐所及公學校等,
以致遭受嚴重破壞,民國6年日人採解體修護方式救大成殿、明倫堂、崇聖祠、
東西大成坊、禮門、義路、文昌閣、泮池以及泮宮坊等加以重建,至於文昌祠、
朱文公祠、明倫堂兩側廂房、萬仞宮牆及櫺星門則不再復建。
民國68年,文昌閣因傾斜嚴重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遂加以重建。
@祭典武廟 臺南市中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61) 主祀 關聖帝君
俗稱大關帝廟,因為新美街166號的開基武廟稱為小關帝廟,
史料上記載第一次重修為清康熙29年,由臺廈道王效宗主持,依舊址擴建,
並於廟後加達禪房。
康熙55年臺廈道陳濱重修,次年丁酉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雍正三年後殿設三代殿。
兩年後奉旨,春秋祀以太牢,連同五月十三日只為每歲三祭,
關帝廟因而晉升「祀典武廟」。
乾隆42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加以重修,光緒32年再次重修。
@大天后宮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創建於明永曆17年 (1663 ) 主祀 天上聖母
台南原名赤崁,明永曆7年荷蘭人於此築普羅民遮城,俗稱紅毛樓或番仔樓,亦稱赤崁樓,
明永曆15年,即清順治18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改稱東都,設承天府。
清康熙22年,鄭克塽降清。翌年4月,台灣歸入清朝版圖,置台灣府,
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
此地隸屬台灣縣,為台灣府所在地,故亦稱府城或郡城,迨光緒11年台灣建省,
乃將台灣縣改設於「大墩」一帶,台灣府亦轉至台灣中部,
原台灣府則改設台南府,台南地名由是而生。明永曆16年5月鄭成功病逝。
永曆18年鄭經迎接明寧靖王朱術桂渡台,乃將承天府署之南的西定坊,興建寧靖王府邸,
供朱氏居住,並即以之為明室的宗人府(即一元子別館)。
康熙22年清軍由鄭成功舊屬施琅率兵攻台,鄭克塽降清,
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均自縊於寢宮而殉國。
捨官邸為佛寺。施琅班師回朝,鑒於台灣先民深仰媽祖之靈異,為收復民心,
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並以媽祖顯佑濟師奏請清廷誥封媽祖,
8月,康熙淮奏,加封媽祖為「天后」,稱廟為「大天后宮」,清帝派禮部官員主持祭典,
自此成為「天后」開基祖廟,也是台灣最早官建媽姐廟。
康熙60年,朱一貴起兵,稱「中興王」,俗稱「鴨母王」,在本宮登基踐祚,
旋為清軍所敗,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
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總統唐景松、財務長連德政,司令部在今永福國小,
總統府在寧靖王府,即後側廂房。
@台灣府城隍廟 臺南市中西區青年路133號 創建於明永曆23年(1669) 主祀 城隍爺
傳創建於當時東安坊郡署的右側。是台灣最早的城隍廟。
康熙32年的整修是最早的文獻紀錄。乾隆42年當時知府蔣元樞捐俸重修。
@北極殿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89號 創建於明永曆19年(1665年) 主祀 玄天上帝
傳說是台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原址是荷蘭時代的中國醫館,鄭成功登陸不久,
即佔領此處充做救護站,待荷蘭人退出台灣後,鄭成功將之改建成寺廟,
奉祀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稱為大上帝廟,是台灣明鄭時代最重要的信仰,
也是明鄭時期的官廟之一。
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了廟埕及前殿部分屋宇﹔
光復後,民國53年時 因為同樣的原因,前殿又被拆除了大半,
便成為今日緊臨街道、建有騎樓的面貌。
北極殿的廟貌建築具店屋廟宇的特徵,但因經多次改建,已無古意。
@開山宮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156巷6號 創建於明永曆28年() 主祀 保生大帝
隋末唐初,隋煬帝大業三年,當時琉球國(台灣古稱)三十六島,拒絕納貢,
於是派遣『隋虎賁中郎將─陳稜』,率兵萬餘渡海攻台,經宮前方舊海岸登陸府城,
擄走土酉王子等九百餘人而返,因功策封為右光祿大夫,後見隋煬帝昏庸無道,
遂棄官掛印潛崑崙山學道,後隋王唐興,隋室遺民不屈新朝,與將軍隨從軍民,
避難渡海遷台,拓墾荒蕪定居,感戴隋虎賁中郎將─陳稜將軍開台勳業,
遂依登路地茅建祠奉靈尊為『開山聖王』祭祀,此即開山宮之前身─《將軍祠》。
西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據台,建造赤崁樓為行政中心,成立東印度公司,
獎勵大陸閩海漢人東來通商,時來台商賈事營繁昌,一般商祈願為祭神,
特自泉州白礁奉請保生大帝吳真人金尊前來,應府郭新郊街民合議,
遂謀合祀於《開山宮》,此即為舊誌記載荷據台前建,
開山宮主祀保生大帝─吳真人廟因由。
明永曆28年,台江內海岸大水成災,適鄭國姓郡王之子鄭經離台返夏,
國事委由國政─翁天佑,大力整治府郭街道,市街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等四坊,
並全面整建西海岸廟宇,西定坊新街頭地方仕紳遂配合集資,
自唐山運材改建開山宮,土塑鎮殿七尺金尊『保生大帝─吳真人』,
前供桌上置『隋虎賁中郎將─陳稜』將軍神祇聖牌位。
乾隆5年重為修茸、60年鳩眾重修;道光26年倡修;同治7年重建,光緒9年改築。
@東嶽殿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110號 創建於明永曆27年(1673) 主祀 東嶽大帝
創建時值三藩之亂,據說鄭經建此廟乃是為了提升己方地位,好與位處西邊的三藩比肩,
不過在這之前,明鄭的官兵已在今臺南市東門圓環搭建草庵供奉東嶽大帝,
以求去病消災,並將香灰裝入小袋中當作護身符,入清之後,
臺灣知府蔣毓英於康熙24年重修該廟,而八年之後台廈道高拱乾復修,
仍維持明鄭時的樣貌,康熙41年增建左護龍。
乾隆16年與32年又再次整修,嘉慶14年整修中增建了鐘鼓樓,
咸豐元年、同治2年以及日治時期的大正3年又有整修,
昭和17年因興建東市場和拓寬廟前可達大東門城,而拆毀了鐘鼓樓與前殿,
將三川門內移到四垂亭,而使該廟變成沒有龍虎井的殿式建築,
民國68年又拓寬廟前之建國路(今民權路一段)為15公尺,使得拜殿遭到拆除,
廟門移到正殿處,全廟僅餘兩進,民國83年重修後,整體格局恢復三進,
但廟門依然緊臨馬路。
@天壇 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創建於咸豐4年(1854) 主祀 玉皇上帝
天壇的稱呼起源於早期府城官吏設壇祭天公之處,由京師始有之,屬大祭典由皇帝親祭,
台南市的天壇並非官設,為咸豐3年民眾集資創建,
清代書志在官祀壇廟中並無天壇之記述,連橫台灣通史載為天公壇,前殿建於道光年間,
嗣後屢有修葺,現廟宇於民國38年捐募重修。
@小南天福德祠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58巷27號 創建於明永曆20年(1666) 主祀 福德正神
據傳在明鄭時期「小南天」的匾額,還為明寧靖王的手書(已佚失無從考),
台灣為清廷收服後,小南天在清康熙23年重建,是台南府城最早的土地廟之一。
雍正初年,巡撫道台吳昌祚再予以修建。乾隆58年巡撫道台金溶又再度加以重修。
嘉慶19年小南天因年代久遠,已呈頹落,故由地方人士發動重建重修,於嘉慶23年完工,
後又歷經大大小小的整修工程,而因曾元福總兵在境內的太平街興建公館,
故小南天的土地公也因而升格,加冠晉爵。
民國3年小南天又經過一次大規模整建,到了民國18年時,因台南街拓寬之故,
原建於西定坊巡撫道台左畔的小南天遷建至舊名「蕃薯寮街」的現址,
故也有人稱之為蕃薯崎小南天。 民國45年,廟祠再度被整修,並迎武聖關聖帝君合祀。
民國74年,因小南天主體建築已呈頹舊,決定重建。
@馬公廟 輔順將軍 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22巷1號 創建於清嘉慶2年(1797) 主祀 輔順將軍
又稱「馬王廟」,主祀輔順將軍(俗稱馬公爺),祖廟分靈自漳州馬公廟,
「輔順將軍」、「輔顯將軍」、「輔信將軍」、「輔義將軍」,
同為「開漳聖王」陳元帥的四大部將,一般僅見於開漳聖王廟裡,甚少單獨建廟受祀,
馬公爺算是其中的特例。
輔順將軍,本名馬仁,是馬的守護神,故又名馬王或馬祖。
馬仁不是只會養馬,同時胸有謀略,曾襄助陳政之子陳元光(開彰聖王)闢地置屯,
農耕積粟,通商會工,立下其功。
在岳山之役中,主帥陳元光深陷重圍,馬仁衝入敵陣護主帥突圍,隻身與敵廝殺,
最後寡不敵眾,頭顱被砍,身軀卻坐立馬上不倒,其姿英勇神武。
南宋紹興年間,宋高宗敕封馬仁為輔順將軍,漳州百姓懷其神勇,尊稱馬公爺,
立廟奉祀,配祀于開漳聖王廟。
在漳州岳口街的馬公廟中,還供奉著白馬,相傳此馬乃馬仁的坐騎,戰鬥中屢建功勳,
有一次右前蹄受傷,仍帶傷爭戰,最後與馬仁一起在岳山之役中捐軀疆場,
所以白馬同主人同祀一廟。
西元1165年,先民由大陸遷徙台灣,於鷲嶺跤山仔尾建廟奉祀一起前來的馬公爺,
之後更在廟中附設學堂,成為府城興學重地,
後來知府蔣元樞大興寺廟,暗中破壞府城風水地理,而馬公廟位居雞母穴,也成為目標,
便藉御賜乾隆君聖旨一面,高掛大殿正門前,趁機搗鼓雞母巢穴,
讓雞母穴無法孕育出人才,那道聖旨也因看守鬆散,被賊所竊,至今行蹤成謎。
@萬福庵 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317巷5號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 主祀 三寶佛
原是明「英義伯」阮駿夫人府邸,後人將其故居改為「阮夫人寺」,內祀觀音菩薩,
清嘉慶11年重修,取其原名諧音改稱「萬福庵」,民國61年,
原建築改建為二樓新式廟宇,只有庵前照牆仍為建築舊物,具保存價值。
@慈蔭亭 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50巷43號 創建於康熙56年(1717) 主祀 觀世音菩薩
由大陸南海普陀山迎請來到府城,在當時的西定坊,人稱北巷的地方奉祀,
故古名「北巷佛祖廟」,俗稱「帆寮佛祖廟」。
嘉慶15年重建,道光20年暴風損毀集資重修,光緒33年又毀於暴風雨再修,
廟宇仍維持古風格。
@重慶寺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2號 創建於康熙60年(1721) 主祀 釋迦牟尼佛
乾隆年間重修一次,道光元年再重修一次,後歷代屢有修葺,
日據大正4年,日本政府為建立州廳及衛生院之用,而被以一千貳佰元徵收,
大正五年蔡森發起重建購買用地(今重慶寺現址),民國32年二次大戰期間,
寺宇遭盟軍空襲炸毀,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仍成廢墟,四十六年募款重建。
@清水寺 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3巷10號 創建於康熙60年(1721) 主祀 觀世音菩薩
原係奉祀清水祖師之寺廟,乾隆35年大雨,東安坊有漂流古木,里人拾之雕觀音像,
祀修增築,清水寺現立祀觀音菩薩四尊(即水流觀音),清水祖師降為配祀,
現已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築,廟貌甚新。
@開隆宮 臺南市中西區中山路79巷56號 創建於清雍正10年(1732) 主祀 七娘媽
依照晉書天文志之記載,七星即北斗星之總稱,北斗七星住有七仙女,是為織女,
她們的織藝高超,能織出美麗若雲彩的綢紗,做成『天衣』,披穿天衣,
可以自由飛翔於天上人間。
而地上有位忠厚老實的耕稼少年,受到兄嫂的苛待歧視,霸佔家產,
只分給弟弟一條老牛,弟弟遂與老牛相依為命。有一天,老牛忽然對主人說,
有天上的織女, 將到附近的河裡洗澡,只要你到河邊守候,你將得到一位貌美妻子。
這牛郎聽信此言,果然在那夜的河邊,見到七位美女下凡,脫衣入浴。
牛郎沒有看過那麼漂亮的 衣裳,隨手拿起一件端詳,事被其他仙女發覺,
她們便都起身披衣,飛返天上了。只剩一織女無衣可穿,又見牛郎清秀老實,
即決意留在人間,做牛郎的牽手。
婚後,生活幸福美滿,也生了兩個兒子。不料事後被天帝知曉,即命天兵天將,
趁牛郎外出,將織女押回天上。
牛郎自然心碎欲絕,老牛便對牛郎說:凡人是不能 上天的,但你若披上我的皮,
就可以飛上天去。
牛郎依囑披上牛衣,用籮筐挑了兩個孩子,飛上天去了,眼見就要追上織女,
沒想到西王母,拔下頭上金 釵,在兩人間一劃,便成一條天河,隔絕了兩人,
牛郎進退兩難,只好隔河相望,成了織女星與牽牛星的故事。早先上去的六位姊姊,
也甚同情自 己的妹妹,便暗中助祐那兩個孩子,使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成人。
開隆宮是有名的織女廟,主祀神祇為七娘媽由浙江寧縣海分香來台,也俗稱七仙女。
道光23年重修,光緒6年再修,現廟宇於民國14年重修。
@永華宮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96巷20號 創建於清乾隆15年(1750) 主祀 廣澤尊王
為全臺灣最早的廣澤尊王廟,也是廣澤尊王的「台灣開基祖廟」。
鎮殿老太王,據傳係在明永曆16年,由延平郡王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將軍」,
自福建省南安縣鳳山寺恭迎而來,為目前臺灣最早也可能是唯一的「軟身廣澤尊王」金身。
渡臺後,供奉於當時南門城內「山仔尾」(約為今臺灣銀行、國立台南女中一帶),
並沿用祖廟「鳳山寺」為名,此乃永華宮前身。
清乾隆年間,地方信眾為感念聖王神恩,共議捐資重建,
為紀念「陳永華將軍」恭迎尊王來臺及建設地方之功,遂改廟名為「永華宮」。
光緒17年小修,翌年重修,日治大正13年日本政府興建臺灣銀行之故,廟地被強制徵收,
大正14年移至孔廟對面的「六合境柱仔行」巷內;
光復後,民國35年重建宮殿;民國47年大興擴建,始奠定今日「永華宮」的規模。
@三官廟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40號 創建於清乾隆43年(1778) 主祀 三官大帝
原係知府蔣元樞之生祠,因遇禁改祀三官大帝,即三界公(天官、地官、水官),
咸豐10年改修,光復後再修,民國51年增建小門。
@辜婦媽廟 臺南市中西區青年路226巷63號 創建於清乾隆54年(1789) 主祀 辜孝女
二百五十年前,一位老太夫人的逝世,這位老太夫人姓林,二十歲時嫁本市東定坊人,
辜湯純為妻,結褵未久,她的丈夫辜湯純病逝。
時辜家又無恆產,而妾所生兩子尚幼,毅然負起家庭重擔,勤儉恭謹,含辛茹苦,
撫其妾兩子為己子,懇侍孝順翁姑,頗得鄉黨讚譽。
二子成年後均得有功名,她老人家慈心廣被,佈施行善,和里鄰們和睦相處,
所以辜老太太所到之處,莫不春風和熙。因此她的逝世,使台南府城人們悲傷悼念,
地方上的官吏順應輿情,向朝廷疏請旌表。
雍正五年,皇帝特敕令,追贈誥封辜太夫人,為一品夫人,
謚賜入祀台灣府節孝祠(在彰化)以彰揚其生前懿範。
台南府城人士集資在她生前所居附近建廟以追念其德範,廟名為" 辜孝婦廟 ",
有的人叫" 辜婦媽廟 "。
黃寶姑為清咸豐年間人,自幼端莊淑靜,雖然貧苦,但有大家閨秀風度,
雙親將她許配給某氏兒子。
某氏子是為窮書生,同治年間發生彰化牛罵頭戴萬生亂事,剛好滯留在彰化,
不料在半途遇賊被害,黃寶姑獲知凶訊,及矢志要為未婚夫守節;
然其父母以女兒年紀輕輕即守節,徒誤青春,乃議再婚。黃寶姑爭論不過,只好依雙親,
唯心中已暗誓「死為某氏家鬼,一女不侍二夫」。
適有某染匠垂涎其美色,欲娶其為妻,經媒妁往來,父母終許配與他。
俟歸寧之日,黃寶姑神色舉止如常,換上新服,對鏡梳妝,其雙親以為女兒心意已變,
也很歡欣。
過沒多久黃寶姑高興地步出家門,說要去訪女友,父母不以為意,
直到日暮西山依然沒見人影,
心裡惶恐不安,派人四處尋找其下落。
翌日天剛亮有人回報,法華寺前半月池裡,發現有具女浮屍,
於是趕往察看才知是黃寶姑,悲傷逾恆,乃撈其屍體埋葬。
事隔多年,台南發生旱災,當時台澎兵備道吳大廷,特往各廟祈求天降甘霖,
亦至孔廟進香,且入節孝祠行香恭拜。吳大廷當天回家就寢,時吳公哲嗣正抱病在床,
吳功為此憂愁苦悶,就在半醒半夢間,忽見一婦女拜見床前,吳公起坐後詢問何事,
婦人答謝說:
她是黃寶姑,並述說為未婚夫殉情遭遇。
對其入節孝祠參香,並受其一拜,特來叩謝,並表示再過三日剛好是辜婦媽誕辰,
是日定會天降雨澤,以解旱災,且會暗中保護其子平安。
吳大廷信其所言,並強調若屆時真降雨,將奏請朝廷,為其建廟奉祀,
得以永享人間煙火,婦人再拜道謝後就不見蹤影。
翌日吳大廷派人調查,驗證黃寶姑其人其事,事隔三日果如其所言,
天降甘霖且其子病亦痊癒。
吳大廷大喜,依約奏請朝廷下詔敕建專祠,就在辜婦媽廟後殿塑黃寶姑像奉祀。
@銀同祖廟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122巷68弄8號 創建於清道光2年(1822) 主祀 天上聖母
原福建同安人所設之同營會館,後荒廢,道光25年才重建,
二戰時遭炸毀,光復後重建至今。
@德化堂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78號 創建於清道光14年(1834) 主祀 觀世音菩薩
德化堂,府城三座龍華派的齋教廟堂之一。
1478年,明憲宗成化14年,山東萊州府即墨人羅因創立了龍華派齋教,
於清乾隆年間傳入台南,並於1838年,道光18年,在現址建成「德化堂」。
德化堂為齋教龍華派的傳教場所,據說早在清嘉慶年間,
龍華派總堂即派門人由福建來台弘法,吸收信徒。
嘉慶4年龍華派首先在安平蓋「化善堂」,成為全台第一間齋教廟堂。
15年,後又建 德善堂,直到道光18年,才在現址建成「德化堂」,聲勢盛極一時,
並稱為府城的三大齋教廟堂。
治後,德善堂被拆毀,部分文物移併至德化堂,然而,德化堂受到戰火波及,
在盟軍轟炸時受到重創,如今模樣是光復後重修的。
@報恩堂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8巷4號 創建於清咸豐11年(1861) 主祀 觀世音菩薩
屬於齋教先天派,是該派在臺灣最早創設的齋堂,為臺南市最好的傳統木造建築物。
原位於今行政院衛生署臺南醫院附近,後來才原物重建於今址。
清咸豐11年,齋教先天派教友黃昌成前來臺灣傳教,
於臺灣府城東安坊右營埔(今臺南醫院)搭建草庵,供奉觀音菩薩與教中先祖。
同治5年整修,光緒20年改建成瓦石齋堂。
日治時期明治29年因興建臺南醫院之故被徵收為醫院用地,
而當時的堂主鄭良謨以補償金和捐款共兩千圓買下五帝廟街張姓家屋,
拆卸原建材和石、木雕於現址重建齋堂。大正9年又重修,
但在後來的第二次大戰中受到波及。
民國35年再修,民國87年是最近一次的整修。
@擇賢堂 台南市中正路21巷15號 創建於清光緒5年(1879) 主祀 觀世音菩薩
先天派乃是康熙年間江西饒州府黃九祖創立的宗派,清咸豐11年由黃昌成傳入府城,
初建「報恩堂」。
光緒5年,信眾見報恩堂空間不敷使用,乃在寧南坊中巷,另建「擇賢堂」,供信眾使用。
1928年,寺廟重建,並於民國60年整修,成為今日之風貌。
@都城隍廟 台南市北區東豐路305巷 51號 創建於清乾隆14年(1749) 主祀 城隍爺
清乾隆14年安平水師協鎮建立,都為都督府之簡稱,在安平市場內,
建築新穎,應改建不久。
@妙壽宮 臺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號 創建於清乾隆20年(1755) 主祀 保生大帝
妙壽宮兩個別名,其一是因為該廟昔日廟埕寬廣,有許多兒童會來這裡玩耍,
故名「囝仔宮」;
其二是因為該廟位於港口碼頭邊,故名「港仔宮」。
該廟也是安平六社之一的囝仔宮社(港仔宮社)的社廟。
清乾隆20年時,當地居民將供奉昔日拾得之漂流王船的茅屋改建成磚造廟宇,
並迎來白礁保生大帝之分靈供奉,嘉慶元年與道光26年時有再整修過,
日治時期亦有整修,民國74年整修將整座廟宇?高,遂成今貌。
@開台天后宮 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3號 創建於明永曆15年(1661) 主祀 天上聖母
延平郡王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即時取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攻台之時,為穩定三軍軍心,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州。
永曆16年 農曆2月1日 ,荷人兵敗投降退出台灣。
鄭成功以其故鄉之名改大員為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
當時台灣正忙於屯兵開墾.無暇顧及建廟事宜,
只好將隨軍來台之三尊媽祖替像暫時供奉於城中之荷蘭教堂內。
同年6月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台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
遂於永曆22年,由鄭軍官兵與民眾拆毀熱蘭遮城內教堂,就地興建媽祖宮。
此即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前身。 位置在鳳山縣安平鎮渡口,即今石門國校內。
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故冠以「開台」頭銜,
永曆38年 ,台灣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刻意加以貶抑,
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同治13年,由於日本侵台事起。
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台灣,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
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 同時,安平鄭氏廟,也因此改稱「開台天后宮」。
光緒21年 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連串燒殺.安平天后宮也難逃此劫。
一班逃不了的清兵在媽祖宮內被圍,共五十六人慘遭屠殺,
日軍將其潦草埋葬於廟後空地,廟堂為血腥所濺,又有冤魂出沒傳說,
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自然荒廢。
民國51年5月決定遷址重建,民國55年竣工落成。
@化善堂 臺南市安平區效忠街52巷7號 創建於清道光17年(1837) 主祀 釋迦牟尼佛
安平化善堂是龍華派漢陽堂支派所建的第一座道場,原創於清乾隆30年,
於安平效忠里海頭社李普定自宅設立齋堂,號曰「化善堂」。
清嘉慶4年由原設於侍友李普定家中遷移至海頭社(今安平效忠衡原祉),咸豐元年重修一次,
明治45年遭大颱風而受損而修建,其後均稍加修繕,民國47年重修堂宇,
同年7月修建完成,現在化善堂的堂貌就是此時保留下來的。
@安平觀音亭 臺南市安平區觀音街33號 創建於清道光6年(1826) 主祀 觀世音菩薩
乃安平地區漁民由大陸分香過海來台奉祀,同治11年修建一次,民國13年再修一次。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臺南市安南區城北路245巷160號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 主祀 天上聖母
清道光初年,臺江日漸陸化以前,鹿耳門嶼與北線尾嶼原是一個南北兩端較寬,
中間較窄的狹長形島嶼,其後由於潮汐與海沙的刷積作用,島嶼的形狀有變易。
這個島嶼的名稱,早期多以『北線尾』(或作『北汕尾』)統稱全島,
鹿耳門嶼』是指這個島的北半稱,
其範圍大抵在今鹿耳門溪以北至今上城鄭仔寮『鄭成功登陸鹿耳門紀念公園』北邊,
『北線(汕)尾嶼』則指這個島的南半隅,
其範圍大抵在今鹿耳門溪以南至今四草大眾廟南邊。
距今二百年前,北線尾嶼的南端,以『大港』(或稱『大員港』、『臺員港』,
舊名『臺窩灣』)與大員(安平)相望。
鹿耳門嶼的北邊,與隙仔線、加老灣兩個沙嶼隔一寬廣的水道,這個水道即是鹿耳門港,
其港道範圍大抵在今土城國小與曾文溪南岸砂崙腳間往西至海一帶。
北線尾嶼與鹿耳門嶼的西邊是臺灣海峽,東邊則是浩瀚的內海『臺江』,
南控大員及七個鯤鯓,北接北汕群島:其形勢險要,自古即為臺灣的門戶。
鹿耳門港鎖鑰臺江,鄭成功開臺後,取代大港,成為臺江的咽喉。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原廟名為『保安宮』,祀奉天上聖母,
1662年鄭氏治台時期因感念神助,故將廟宇重建,成為台灣官建第一座廟宇;
但在清朝同治年間洪水來襲,造成廟宇毀壞,在現今土城沿海拾獲五府王爺神像,
日據時代村民發起重建廟宇的活動,便從台南市海安宮和水仙宮迎回寄祀的天上聖母神像,
並和五府王爺共祀於廟內;民國49年,將廟名改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民國64年遷廟重建。
@鹿耳門天后宮 臺南市安南區媽祖宮1街136號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 主祀 天上聖母
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率領四百餘戰艦抵達台灣鹿耳門外沙線,因水淺船隻無法行駛,
鄭氏乃設香案焚香祝禱祈求媽祖助漲潮水;果然水升丈餘,
於是揮軍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嶼,鹿耳門天后宮,原由鄭成功建在登陸地即北汕尾嶼,
當時稱作“媽祖宮”,奉祀天上聖母;
康熙58年擴建為“天后宮”,咸豐5年商賈捐資重興,同治10年,曾文溪改道,
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民國36年再重建,民國66年再次重建。
PS︰道光11年洪水氾濫,舊鹿耳門聖母廟遭水淹,居民唯恐媽祖被毀,
便將祂們寄放在海安宮,同治13年,舊廟再度被洪水浸蝕,整座廟宇,連同文、
武館都均沉入溪底,所以鹿耳門聖母廟確實遺址已難查考,
但鹿耳門聖母廟廟內遺物及遺蹟,
之後分別在土城和顯宮兩地發現,因此兩地都自稱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