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古廟--南投、雲林縣市

 

@碧山岩寺  南投市福興里彰南路三段1929號  創建於清乾隆17年(1752)  主祀  釋迦牟尼佛

碧山岩寺位於南投八卦山東邊,依山傍水,居八卦山之陽,前臨貓羅溪,
後坐八卦山脈草尾嶺,位置在盆地西面,因山形似髮梳,
被稱為「柴梳巖」又名「碧山」,因而取名碧山巖。
每日天晴晨曦可遠眺於雲霧中的九九峰,為「碧山曙色」美景。是彰邑八景中之一。

道光21年因年久失修,由林恒隆派下首倡重建。
昭和三年改築正殿與南北兩廂,然其間並無僧伽駐錫。
1944年重修大殿設置水電,領眾清修弘揚佛法。
民國48年「八七水災」,山洪衝激殿宇僧寮坍塌。民國55重建落成。
碧山岩的大殿建築形式已非舊觀, 古物也保存較少。


@龍德廟  南投縣草屯鎮碧峰里碧山路1158號  創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 主祀 保生大帝

台灣原為化外之地,人煙罕至,直到明朝末年崇禎三年,福建水旱災連年不斷,
巡撫熊文燦有計劃的大規模把飢民移居台灣﹝每人發給銀子 三兩 ,每三人給牛一頭﹞,
來台灣的漢人才多了起來。十七世紀荷據末期西元1644年,台灣已有二、三萬戶漢人,
人口約十萬人,到了明鄭時期,漢人約在十五至二十萬人之間。

明末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的永豐里麟埜社的生活不易,使得當地林姓居民為求生存,
乃毅然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台謀生;自諸羅﹝今嘉義﹞布袋港登陸後,
起初落腳於諸羅梅仔腳;迨康熙初年,再遷徙定居於月眉厝墾殖,後來族聚甚眾,
加以子孫繁衍,成為草屯鎮四大姓之一。
月眉厝在民國48年「八七」水災之前,是一個林姓血緣聚落。

古屋麟次櫛比,小街上商店雲集,人潮熙攘,就連附近的溪頭、山頂一帶,
無不來月眉厝買賣、看戲、就醫和就學。
而草屯繁榮進步的前驅,則是位於貓羅溪與六汴溝間的月眉厝。
末清初,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和溪境麟埜社林氏先民自唐山攜帶保生大帝香火,
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台謀生,相傳迨康熙年間自梅仔坑徙居月眉厝。

草萊初闢,為祈平安,乃於康熙6年二月起陸續雕刻保生大帝神像供奉;
其後並於20年,聚貲草創小祠於北投山麓,後埕祀觀音佛祖;
未幾貓羅溪水患,以致山崩而祠宇崩毀,於是遷回月眉厝庄內,
昔時往彰化鹿港、北投南投之三叉路口舊廟地,即今廟口與漬間巷口之古_處;
因保生大帝係南北投一帶之醫神,信徙日增,原祠宇已嫌狹小,
乃遷建於毗鄰原祠宇之現址,於乾隆58年十一月竣工。


@受天宮 南投縣名間鄉松山村松山街118號  創建於清雍正2年(1724) 主祀  玄天上帝

位在八卦山脈南端海拔約500公尺與彰化縣二水鄉交界處,居高臨二水之丘陵上。
明永曆四年自福建省遷徙來台之李、陳、謝、劉姓人氏定居在松柏坑,
現廟址前坑底墾荒伐木製板、搭寮居住並奉祀從大陸帶來之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
後該等人氏遷徙他處,遺留香火在該寮中。
清康熙20年附近居民捐資建立小祠奉祀先民遺留之火。

清乾隆2年香火發出燦爛毫光並採乩指點建廟地點(現址),係龜蛇穴吉地稱「龍蝦見江」,
居民集資建築小廟於此(現廟址內殿之處)為奠定宮之基。
乾隆10年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前往鹿港雕塑店訂塑玄天上帝神像,
(即現奉祀之大上帝、二上帝、三上帝寶像)三尊,並指定形態寸法。

後通知本地人士迎回,經地方人士商議擴建廟宇,
奉祀北極玄天上帝為主神並遵北極玄天上帝聖示命名為受天宮。
咸豐元年重修廟宇,光緒13年鳩資三千餘元,重修廟殿。
民國13年向中部各地募得壹萬餘元修建廟殿及增建廟室。民國62年改建落成。


@德山寺   南投縣竹山鎮德興里8鄰德山巷7號  創建於清乾隆30年(1765)主祀  觀世音菩薩

原址在本鎮中和里下坎庄和溪厝崁下,道光13年順應民意募款遷建於現址,又名竹山岩,
竹山人一般俗稱之為「岩仔」,民國18年、34年、52年三次重建,
殿內原奉主神為創建時由台南赤山巖分香而來之觀世音菩薩,後又另塑金身,
寺前面對清水溪,寺後多竹,青翠蓊鬱,前可遠眺彰雲、南雲、縱貫鐵路等大橋,
清水溪沿岸風光盡收其間,區內花木扶疏,鳥語花香。


@沙東宮  南投縣竹山鎮延平里集山路二段1101號  創建於清嘉慶7年(1735)主祀  延平郡王

明鄭時代寓兵於農,屯由於東埔蚋(延平),先民感念鄭氏開疆闢土的功勞,
在嘉慶4年分香於臺南延平郡王祠,建築一小石室於大樹下供奉。

有村民劉坤嵌要上京赴考,在國姓爺前禱告:請神明保佑功名成就,回來一定重築廟宇。
果然高中科第,衣錦還鄉。於是重建廟宇以謝神恩。
咸豐6年士紳倡議擴建廟宇,號稱沙東宮,取威鎮水沙連東部之義。
光緒16年劉清池倡議擴建,民國元年劉來既倡議改建,民國二十六年重建。


@連清宮  南投縣竹山鎮竹山里8鄰下橫街218號   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主祀  天上聖母

有「前山第一城」的竹山鎮,是南投縣開發最早的區域,
因此留下許多珍貴的古蹟與深邃的歷史文化意涵,
包括竹山老街、八通關古道遺跡、永濟義渡碑、隆恩圳隧渠等等,
都是清朝初期遺留下來的三級古蹟,其中位於竹山老街附近、下橫街上的連興宮媽祖廟,
不但是竹山、鹿谷地區的信仰中心,也是竹山百年來興衰演變的最佳見證。

連興宮位於舊時沙連堡林圮埔街(竹山舊稱),因其奉祀湄洲媽祖而稱之為媽祖宮。
根據文獻記載連興宮興建沿革可能有二,第一種說法是彰化縣志祀典志云:
「天后聖母廟,一在沙連林圮埔;乾隆初,里人公建,廟後祀邑令胡公邦翰祿位」;
第二為雲林縣采訪冊祠廟記載:
「連興宮,在林圮埔街,縣治東二十五里;宮殿三座,祀天上聖母;乾隆中,
里人公建…」

後來地方仕紳與里民募捐創建取名「連興宮」,
因此根據記載連興宮可以說在清乾隆期間就已建立,迄今已有二百餘年之歷史,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其實都無損連興宮在地方上所扮演重要的角色。
連興宮初建時為磚、木造平屋,經過數次整修、重建等過程成為目前三進的建築型態。
連興宮前殿為土磚牆構造,屋頂琉璃瓦為這幾年整修時所修建,
後殿為三層鋼筋混凝土造建築,供奉媽祖神像。


@懷善堂城隍廟  南投縣埔里鎮南門里南昌街185號  創建於道光26年(1846)主祀  城隍爺

城隍爺進入埔里推算應該是在道光27年(1847),由北路理番同知史密迎入,
一直奉祀在官衙內,光緒13年才由理番鹽運史通判吳本杰倡議建廟,
城隍廟建於光緒14年,廟址在大埔城內北門街,是通判吳本杰撥官銀建築,
光緒20年甲午戰爭遭大火焚毀,遂寄居現址原為私人鸞堂之懷善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